2016-08-18 23:08:51
羅孚作為地下黨骨幹,曾經向香港左派報紙傳達瞭中共高層的指示,讓他們停止攻擊金庸和《明報》。上世紀七十年代,羅孚經常和金庸秘密會面,互通有無。林彪出逃事件,就是羅孚透露給金庸的,讓《明報》搶瞭個大獨傢。
陳凡1997年因心臟病猝發在香港逝世。他逝世前,曾寫信給金庸,討要一套作品集。金庸托專人送交陳凡一套親筆簽名作品集。在金庸看來,這是陳凡向他示好,希望和解。
《明報》時期的金庸,一手辦報紙,一手寫小說,達到瞭人生、事業的巔峰,這個時候的他,朋友圈幾乎將港臺文化圈名流一網打盡,一直延伸到瞭大陸乃至全球華人文化圈。
倪匡與古龍(左)。
從創刊於1966年,著眼於中國文化、學術的《明報月刊》的顧問名單中,就可窺見一二:
王蒙、王德威、白先勇、田長霖、李天命、李遠哲、李焯芬、李澤厚、李歐梵、餘光中、餘英時、吳冠中、吳清輝、杜維明、金耀基、周策縱、柏楊、胡菊人、查良鏞、徐立之、高行健、夏志清、馬悅然、唐德剛、張信剛、張錯、黃永玉、黃玉山、黃苗子、瘂弦、鬱風、葛浩文、董橋、楊振寧、潘宗光、鄭愁予、鄭樹森、劉再復、劉紹銘、劉夢溪、劉遵義、戴天、龍應臺、聶華苓、羅多弼、饒宗頤、蕭乾。
金庸自己,也在顧問之列。事實上,若非金庸的影響力,《明月》是斷不能排出如此豪華的陣容的。
而《明報》歷任總編輯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曾任《明月》第二任總編輯)、張健波(曾任《明月》第三任總編輯)、劉進圖,個個堪稱香港新聞出版業的大將。除瞭董橋和張健波之外,《明月》歷任總編輯胡菊人、古德明、古兆申、邱立本、潘耀明也都是一時之選。後來創辦“香港財經風向標”《信報》的林行止曾在《明報》資料室做資料員,受金庸賞識,被派往英國學習財經,返港後任《明報晚報》副總編輯。被稱為“香江第一才女”的吳靄儀曾任《明報》副總編輯及督印人,現為大律師兼立法會議員,她出版有《金庸小說看人生》《金庸小說的情》《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的女子》等多種“金學”著作,不僅受到讀者好評,金庸也很欣賞。
黃霑。
《明報》自創辦以來,副刊一直是“小說”、“雜文”兩版。這兩個版面專欄作者的聘請,一定是要經過金庸批準的。所以,長期以來,《明報》副刊的作者,也大多是金庸的朋友,如倪匡、黃霑、亦舒、董千裡、林燕妮、蔡瀾、溫瑞安、陶傑等。
倪匡說他一生最好的朋友是金庸,他的小說隻在《明報》連載,大部分小說也是在金庸創辦的明窗出版社出版。他給《天龍八部》代筆,寫瞭六萬字,金庸特意叮囑他拿給董千裡看看,改過之後再見報,因為“老董的文字,較洗練,簡潔而有力,文字的組織能力又高”,結果無人察覺是代筆。倪匡的妹妹亦舒也在《明報》開專欄,兄妹倆嫌金庸給的稿費太低,齊向金庸抗議,結果被金庸笑瞇瞇地擋瞭回去,到頭來還是繼續給金庸寫專欄。
黃霑給金庸影視劇的插曲填瞭十四首詞,他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湯鎮業主演的《天龍八部》第二部的主題曲,而金庸認為黃霑成就最高的作品,則是無人不知的《笑傲江湖》插曲《滄海一聲笑》。黃霑曾經狂追林燕妮,多次求婚不成,幹脆找金庸證婚。金庸草擬婚書不說,還揮毫書就嵌二人名對聯一副:“黃鳥棲燕巢與子偕老,林花霑朝雨共君永年。”可惜的是,此後不久兩人便徹底分手,金庸白做瞭一場月老。
蔡瀾。
蔡瀾、溫瑞安和陶傑都是八十年代之後金庸結識的作者。蔡瀾由倪匡介紹去《明報》開專欄,與金庸一見如故,在金庸退休後,陪金庸去瞭很多地方,金庸說:“除瞭我妻子林樂怡之外,蔡瀾兄是我一生中結伴同遊、行過最長旅途的人。”但是,金庸的飲食趣味卻和號稱美食傢的蔡瀾截然不同,所以他曾當面對蔡瀾說:“你講好吃的東西,我絕對不吃。”溫瑞安與妻子方娥真1980年時因為創辦神州詩社,被臺灣當局以“涉嫌叛亂”罪名遣送出境,1981年,方娥真得以海外雇員身份留港,溫瑞安依然漂泊,是金庸“雪中送炭”,安排《明報》《明報晚報》連載其小說《神州奇俠》《血河車》,方才造就溫氏武俠旋風。陶傑是金庸的忘年交,金庸說:“倪匡和陶傑跟我比較投機,陶傑的媽媽是我們杭州人。”金庸認為陶傑“既有中式傢學淵源,又有英式國際視野”,邀請他在《明報》當副總編輯,兼寫專欄《泰晤士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