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治理新疆深得百姓愛戴:為政先求利民

2016-08-18 23:10:41

  1860年,左宗棠在曾國藩的支持下,拉起一支軍隊,自稱“楚軍”,在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交戰。隨著對太平軍的節節勝利,昔日的孤傲書生變成瞭聲震朝野的名將,1861年他出任浙江巡撫,第二年升任閩浙總督,剿滅太平天國後又率軍北上陜甘,與活躍在北方的農民起義軍捻軍作戰。1871年,左宗棠進駐甘肅。此時,阿古柏已入侵新疆6年,左宗棠成瞭離侵略者最近的一名將領。

  海防與塞防之爭

  既然有左宗棠在甘肅,朝廷覺得,可以商議討伐阿古柏、收復新疆的問題瞭。可是,就在左宗棠緊鑼密鼓準備西征時,北京傳來瞭反對進軍新疆的聲音,原因是東南沿海又出事瞭。

  1874年5月,日本借口所謂的“琉球漂民”事件,出兵臺灣。10月,清政府做出讓步,與日本簽訂瞭《北京專約》,承認日本入侵臺灣是“保民義舉”,賠償白銀50萬兩。盡管此前清政府不乏割更多地、賠更多款的經歷,但是向一個自己從未放在眼裡的鄰國服軟,再懦弱的大臣貴戚也會受到刺激。一時間,加強海防的呼聲高漲。《北京專約》簽訂後的第五天,總理衙門上奏朝廷,提出加強海防的6條措施。清政府希望在更大范圍內聽取意見,就將總理衙門的奏章,連同前江蘇巡撫丁日昌草擬的《海洋水師六條》,發往各省督撫大臣。

左宗棠也在這17人中。左宗棠此前曾創立福州船政局,深知海防的重要。但此時李鴻章卻節外生枝,打起瞭小算盤。

  接到朝廷的咨詢信後,直隸總督李鴻章、辦理臺灣海防的沈葆楨等17人先後發表意見,支持加強海防。

  直隸總督李鴻章(1823—1901)。在海防與塞防之爭中,他主張加強海防,停撥塞防經費。

  李鴻章認為,加強海防急需用錢,現在用兵西北花費巨大,新疆不過是一塊貧瘠無用的土地,當年乾隆皇帝傾全國之力,隻是得到“千裡曠地”,得不償失。而且,新疆靠近俄國和英屬印度,兩國對新疆覬覦已久,阿古柏又得到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冊封,即使勉強收復,將來也無法長久固守。因此,最好停撥西北塞防的經費,投入東南海防,同時撤回西征部隊,放棄新疆。

  李鴻章的小算盤激起瞭一場海防與塞防的大爭論。

  支持李鴻章的大有人在,有為自己利益考慮的沿海地區督撫,有不願給西征部隊供應軍餉的中央大員,還有很多李鴻章的門生故吏。在這種情況下,左宗棠能不能力爭,就十分重要。

  幸好,以軍機大臣文祥為首的一批人認為新疆不能丟,力挺左宗棠西征。朝廷便發瞭一封密諭給左宗棠,咨詢他的意見。他知道,這是一次可能決定新疆能否留在中國的奏對。

  左宗棠也深感壓力。而且,面對咄咄逼人的李鴻章,他多少有點心虛。他畢竟是個舉人出身,套用現在的學位,如果說名列殿試三甲的曾國藩和李鴻章是名牌大學畢業的話,那麼左宗棠最多也就是個專科畢業生。以前,有曾國藩在,湘軍出身的人腰桿都硬。可兩年前,曾國藩去世瞭,湘軍集團的勢力日漸衰落,李鴻章的話語權越來越大。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寫下瞭《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也就是著名的萬言書。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對於國傢的安危,“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一句話,新疆不穩固,北方安全就無著落,整個國傢安全也將隨之崩塌。左宗棠還駁斥瞭李鴻章的論調,指出新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絕非“千裡曠地”。

  後來,左宗棠又在《遵旨統籌全局折》中駁斥瞭放棄新疆的言論,指出“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聯,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非特陜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另外,當時海防的艦船、炮臺都已經有瞭規模,後面的主要任務是軍事操練,“停兵節餉,於海防未必有益,於邊塞則大有所妨”。

  清廷收到左宗棠的回奏之後,立即召開會議,決定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全權負責新疆軍務,準備西征收復新疆。

面對如日中天的李鴻章,左宗棠之所以能頂住壓力,一方面是由於新疆對國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倔強的性格。

  1854年,湖南官員王珍在一場小戰鬥中擊斃太平軍30人,卻上報為大捷,曾國藩看後未加查證,也簽上自己的名字。但在送給朝廷的最後文件上,左宗棠自作主張,刪掉瞭這場虛假的勝利。雖使曾國藩勃然大怒,左宗棠卻不為所動,不惜與曾國藩失和好幾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