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0:41
清政府選擇瞭這樣一位將領帶兵西征。
西征之際,謀定而後動
別的不說,光是朝廷那幫大臣,每當左宗棠遇到實際困難,進軍稍慢,就會出現各種非議,“按兵不動”“擁兵自重”的帽子紛紛飛來。
左宗棠對面臨的困難心知肚明。兩江總督劉坤一在給左宗棠的信中直言,收復新疆是“任天下之至重,處天下之至難”。
左宗棠在多次上奏催促餉銀未果的情況下,提出瞭向洋商借一部分款的建議。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嘆息說:“借餉而議及洋款,仰鼻息於外人,其不兢也,其無恥也,臣之罪也。”
左宗棠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打仗實際打的就是糧餉,邊塞作戰更是如此,左宗棠曾在海防、塞防的大辯論中明確提出,充足的軍餉是收復新疆的基本保證,並要求其他省份努力保證西征軍餉。西征軍的軍費開支巨大,預計每年要支出800萬兩白銀,但實際到賬的各省協餉隻有500萬兩。後來,許多省份又拿出海防重於塞防、要協助海防的借口,拖延供給西征軍的餉銀,西征軍陷入每年隻能完整發下一個月餉銀的窘境。
他最終說服瞭朝廷,籌到瞭足夠的軍餉。據統計,從1876年到1880年,收復新疆共耗費5000萬兩白銀,年均1250萬兩,占清政府年財政總收入的15.6%。清政府能下定決心如此大手筆地投入,很大程度上來自左宗棠的堅持。
好在朝廷同情左宗棠的處境,下令沈葆楨籌款。可是沈葆楨本來就反對西征,便上奏朝廷說,新疆土地廣闊,短期無法收復,即使收復,守衛新疆的花費也是無底洞。左宗棠據理力爭,算瞭一筆細賬,表明錢花在新疆絕不是虧本的。
在籌餉的同時,左宗棠還專門在西安設立西征糧臺,統籌軍糧。此外,他還在歸化(今呼和浩特)和肅州(今酒泉)設立專門機構,保證南北兩路的軍糧供給。後來,西征軍陸續進入新疆,左宗棠又命令各軍在哈密等地采購糧食,就地屯墾,為軍隊提供瞭充足的糧食。
武器更是打仗的關鍵。左宗棠費盡心思,給西征軍裝備瞭最新式的武器。
僅僅是1875年10月18日,神機營和工部火藥局就向駐紮在哈密的文麟撥發瞭帶刺刀洋槍200桿,洋帽10萬個,七響後膛洋炮200尊,隨帶炮子10萬發,各種火藥3.2萬斤,火繩4000根。此外,還有架劈山炮、德國造後膛來福線大炮、來福前膛馬洋炮、開花後膛炮、七響後膛洋馬槍……應有盡有。英國歷史學傢包羅傑說,“這支中國軍隊完全不同於所有以前在中亞的中國軍隊,它基本上近似一個歐洲強國的軍隊。”
至於怎麼打,左宗棠成竹在胸。
他在給朝廷的奏折中早已說明先殲滅阿古柏、後索還伊犁的構想。殲滅阿古柏又分兩步:先北後南。憑借早年對新疆地形的研究,再加上林則徐送給他的新疆地圖,他認為,新疆被天山分為南疆和北疆,“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在召集各軍商討具體作戰問題時,他又給部將劉錦棠定下“緩進速戰”的策略,出關後先在北疆猛打幾仗,挫敗敵人銳氣,等收復烏魯木齊,再南下與阿古柏決戰。
經過一年的積極備戰, 1876年3月16日,左宗棠離開蘭州揮師西進。部隊主力是劉錦棠帶領的老牌湘軍,其中絕大多數是南方人。他們跋山涉水來到西北,本已水土不服,又聽說要去條件更苦的新疆,很多官兵出現畏戰情緒,不敢打先鋒。敢做先鋒的隻有在陜北招降的董福祥部隊。但湘軍畢竟是主力,董福祥也在觀望湘軍的反應。
左宗棠和劉錦棠秘密商議之後,定下瞭一條計策。左宗棠在前往肅州的途中,路過董福祥部隊駐地。突然,一名老兵從隊伍中跑到左宗棠轎前,大聲呼喊,誰也拉不走。左宗棠當這人是瘋子,毫不理會,但官兵們聽到老兵的話,無不驚駭。老兵喊的是:“我是老統領派來的,老統領要出關打先鋒!大傢吃飽瞭,隨老統領去打新疆!”
“老統領”說的是劉松山。劉錦棠率領的湘軍本是劉松山的部下,劉松山戰死後,劉錦棠接任,被稱為“少統領”。湘軍老兵們突然聽到老統領英靈下凡,還要帶隊去打新疆,原本畏戰的士兵都變得熱血沸騰。劉錦棠故意找到那個老兵的長官,問是怎麼回事,對方說:“這人平時好好的,在營裡五年瞭,今天不知道怎麼回事。”劉錦棠又故意問那老兵,老兵說:“那陣子忽然感到一陣冷風,老統領就來瞭,讓我說那些話,後來我就什麼也不知道瞭。”消息就此在西征軍中傳開:老統領知道左帥要西征新疆,就先來瞭肅州,讓少統領率兵出關殺敵。左宗棠當即命令全軍設祭,祭奠劉松山,還寫信給留守蘭州的人,若有其事地說:“忠壯(劉松山謚號)歿後,遇有大戰,必先示夢其部曲。忠義之靈,固常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