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0:14
最近接不接受敘利亞難民讓歐洲頭疼。面對難民,英法德匈牙利等國態度迥異。相比英法匈最初的嫌棄態度,德國自始至終是個例外——國內多數人樂意擁抱難民。
古代中國特別是清朝,也曾面臨類似的難民問題,但清廷並不存在歐洲人那樣的分歧。東亞區域內任何一國內發生戰爭(清朝稱為內訌),難民若湧入中國版圖內,地方官的處理步調幾乎一致:將難民送回去。
1739年(乾隆四年),安南國(今越南北部)發生內亂,難民湧向雲南、廣西邊境,清廷地方官最初也是將他們送回原籍。但隨著難民的增多,如此處理難以為繼,且遇到瞭更大麻煩,靠近中國邊境的不僅僅是安南難民,還有中國境內的投機者、安南的叛亂分子。清廷面臨更復雜的管治考驗。
一、“柔遠萬方”,對“外國”難民像自己人
1、好吃好喝招待好,給錢給糧舒服回傢
清廷地方官“送回去”的難民,是越南內戰造成的。1739年(乾隆四年),自打敗明朝占領軍後建立起的黎氏王朝逐漸式微,王朝權臣鄭氏(稱安南)與阮氏(稱廣南)割據南北,鄭氏在北方挾天子以令阮氏,壟斷向清廷朝貢的權力。鄭氏傢族統治逐漸衰敗,出現“暴君”鄭杠,北方內亂。大批“難夷”往北湧向雲南、廣西邊境。
難民如潮水。1741年6月,雲南總督慶復奏報“都龍廠(今雲南都龍口岸)民及各處被兵處所難民、男婦紛紛奔避,竄入沿邊界口”。1742年7月,乾隆帝自廣西巡撫楊錫紱處得知,“安南諒山一帶夷民……失業薦饑,竄入寧明、龍州、土江、土思等州內地乞食。”
難民持續增加,一年後,1743年,署雲南總督張允隨稱,“但都龍一廠,聚集民、夷不下十餘萬”。
面對這麼多陌生的難民,地方官第一反應不是驅趕,而是優待。慶復在給乾隆帝的奏疏中說,“安南世守外藩,恪昭恭順,其所轄各境與滇地毗連,彼國人民避亂逃生,即同天朝赤子”,把越南難民當作自己人。他又說“臣敬體聖主柔懷萬方,中外一體之德意”,按照皇帝柔懷萬方中外一體的指導思想,在“沿邊地方搭蓋棚廠、收賑難民”,又“分別夷、漢,稽查安插,不致流離失所”,讓難民有地方住,有東西吃。乾隆帝“從之”。
廣西巡撫楊錫紱也奏報,那些來到廣西覓食的難民,政府“分別存恤”,老弱病餓的給口糧,等恢復好瞭再押送他們回籍。強壯的能夠行走的,就給口糧給路費,交給越南諒山的官員自己處理。乾隆稱贊“辦理頗妥”。
清前期中越邊境。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2、優待難民,才“不為外夷所輕”,很有面子
雲南與廣西的地方官做法十分尋常。清廷主導的東亞天下,安南與清廷是“宗藩關系”,安南有向清廷朝貢的義務,清廷必須給予藩屬國數倍於貢獻的賞賜,並掌控冊封、給予合法性的權力。屬國內亂,若有請求,可以派兵幹涉。外敵入侵,必須保護屬國。難民入邊,安撫、送回原籍,是常規動作,不以難民性質不同而不同。
除瞭戰爭,還有因風浪漂至中國境內的難民,清廷對此也有一套處理辦法。以琉球為例,當琉球漁民不慎隨風浪漂流至中國沿海時,地方官先查明身份,得知是屬國百姓時,會先上報上級,將他們在福建驛館安頓好,送來米、鹽菜銀、衣服、被褥等等,此謂之“恤”。還有“賞”,包括藍佈、棉花、茶葉、生煙、面、肉等等,臨走前,地方官還會把船隻修好,幫助變賣船上攜帶的貨物,讓難民有錢有物有東西吃,安全回國。乾隆帝說,這樣做才“不為外夷所輕”,才是“柔懷遠人之道”。
二、“難民”身份變得復雜,清廷向他們關上大門
1、穿越邊境的有難民、壞分子、中國投機者、人口販子
清廷將戰爭難民送回原籍的做法,並沒有解決邊境的難民問題。
首先,這一做法對小規模難民成效顯著,遇到人數較多且長時期聚集的難民,不可行。湧入都龍廠的十餘萬難民,地方官如果一一柔遠、“請走”,成本巨大。難民若不聽從,難免不會引發群體性事件。慶復就十分擔心難民“乘機從賊”,他的辦法是暫維治安:從各地調兵計750名以備不虞,發佈安民告示,告誡民眾“毋得驚竄失業”,以待難民自行散去。此處置方式獲得乾隆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