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0:26
但韓愈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文學領域。他是古文運動的領 袖,提出瞭自己的文學理論。韓愈繼承瞭荀子以來中國“文以載道”的傳統,認為“文”隻是手段,而“道”才是目的。他提出學習前秦兩漢古文的主張,“非三代 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認為文學應當“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但他又反對“泥古”,提出“惟善用古者能變古”。他主張文章應當言之有物,而 不能空洞浮華,“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實”。文章的內容必須根植於實際生活,“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韓愈的文學 主張,極大地影響瞭當時和後來的文學創作。以韓愈、柳宗元的詩文為代表的“元和體”,一改大歷以來的浮華文風,開創瞭中國散文的嶄新時代。
韓愈不僅僅是古文運動的大力倡導者,他也是身體力行者。韓愈的散文後來成為中國文章的典范,他被列為“唐宋八大傢”之首,就體現瞭他在文壇的地位。韓愈 的散文議論敘事俱佳。他的議論文如《師說》、《馬說》,一直就是中國現代中學課本的選文。他的《原道》、《進學解》等文章更是為歷代文人學士所推崇。他的 敘事文,代表作如為張巡立傳的《張中丞傳後序》,繼承瞭《史記》的優良傳統,傳神地刻畫瞭張巡大義凜然、英勇赴死的氣概,是敘事文中的精品。甚至韓愈的悼 文和墓志銘都寫得感情真摯,催人淚下。例如他給柳宗元寫的《柳子厚墓志銘》,對這個政治上的對手和文學上的同道給予瞭高度的評價。最被人推崇的是他悼念自 己侄子的文章《祭十二郎文》,通過對往日生活瑣事的回憶,表達瞭對和自己情同手足的侄子的懷念,讀來讓人唏噓不已。韓愈是一個語言大師,他的文章中的許多 文字,已經固定漢語中的成語,至今仍在使用:“蠅營狗茍”、“佶屈聱牙”、“動輒得咎”、“同工異曲”、“俯首帖耳”、“搖尾乞憐”、“垂頭喪氣”等等。 當一個人的影響深入到一個民族的語言中時,他對這個民族的影響就可以說是永不磨滅的瞭。
歷代對韓愈文章的評價極高。古文運動的另一個 領導人物,和韓愈同朝為官而又政見不同的柳宗元對韓文的評價是“猖狂恣睢,肆意有所作”,與“司馬遷、揚雄相上下”。宋朝的散文大傢蘇詢稱贊韓文“如長江 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惶惑”。韓愈的文章特點被概括為“韓潮”,與蘇軾的所謂“蘇海”並稱。韓愈是無愧於這些評價的。
韓愈不僅文作得好,詩寫得也好。他的詩是自己文學主張的忠實體現,反映社會生活,表現社會疾苦和政治的腐敗。詩作《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就是一篇佳作,我們選取其中一部分就可以體會到它的震撼力:
是年京師旱,田畝少所收。
上憐民無食,征賦半已休。
有司恤經費,未免煩征求。
富者既雲急,貧者固已流。
傳聞閭裡間,赤子棄渠溝。
持男易鬥粟,掉臂莫肯酬。
我時出衢路,餓者何其稠。
親逢道邊死,佇立久咿嚘!
韓愈也是一個寫長詩的大師,上面這首詩就長達120行。韓愈還有更長的詩,他的《南山》長204行,1200多字。在這首詩中,韓愈用他的生花妙筆吟詠 瞭終南山的壯麗風光,是中國文學史上最長的山水詩。後世的詩論傢評價韓愈說:“氣勢渾灝流轉,而時有螭龍光怪出沒期間,最是韓公勝境。”著名文學評論傢司 空圖說他“驅駕氣勢,若掀雷抉電,撐扶於天地之間”。清代的葉燮說:“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為鼻祖。”雖然也有貶低韓詩的人如陳師 道、王世貞等人,但韓詩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韓愈也是一個重要人物。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將宋明理學 的源頭一直追溯到韓愈。韓愈最著名的思想觀點是“性三品說”。他的性三品說和董仲舒的性三品說有所不同。董仲舒將人性分為三類:“聖人之性”、“鬥肖之 性”和“中民之性”。前兩類不可改變,而最後一類可以通過教化使之為善。韓愈則明確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他認為,上品的人性生來就是善的,具有仁義 禮智信等道德;中品的人也具有道德,但不夠純粹;而下品的人則無倫理道德可言。與人性的三品相對應的是情的三品。上品的情表達出來符合道德準則;中品的情 表達出來則是有的過多有的不及;下品的情表達出來則完全不合乎道德準則。他說:“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則孔 子所謂‘不移’也。”韓愈的性三品說對中國思想產生瞭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