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6:56
世界百年變化,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的慘痛沖刷,曾經的大國已經四分五裂。從1916年到2016年這一百年間,讓我們回顧那些曾經的消失的國傢。
一、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是歐洲傳統強國(俄、英、奧、法、普、西)之一、也是當時世界八大列強(英、法、德、美、俄、奧、意、日)之一。是地跨中歐、東歐、南歐的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總人口數量之眾多、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位於歐洲第三;機械儀器制造業之繁榮、和鋼鐵軍火工業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後;其資源總儲備之廣泛、和動員總兵力之龐大,亦是歐洲第四,隻少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而農產品種類之繁多、和原油產量之豐富則是超越擁有精致農業的法國和以糧食出口為導向的俄羅斯,位居全歐之冠;最後,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的工藝之先進更是遙遙領先其餘列強,雄踞世界第一。
奧匈帝國的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這個雙君主國傢於1867年組成,由哈佈斯堡帝國發展而來。分為奧地利和匈牙利兩部分。在1918年,帝國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該國是1958年2月1日由埃及與敘利亞合組的泛阿拉伯國傢。原來的計劃還包括伊拉克在內,但因為局勢不穩定而未加入。1958年3月8日,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後來的阿拉伯也門共和國)以合眾的形式加入,整個聯盟因此更名為“阿拉伯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rabia)。由於埃及的個別霸權主義政策,1961年9月28日敘利亞宣佈退出,12月北也門也退出,但埃及仍然保留這個國號直到1972年為止。
三、馬裡聯邦
1959年4月4日,法屬蘇丹和塞內加爾兩個自治共和國決定在法蘭西共同體內結成聯邦,首都設在達喀爾,總統由莫迪博·凱塔擔任,以古代馬裡帝國的名稱命名為“馬裡聯邦”。1960年6月20日,該國宣佈完全獨立。
但是不久之後,塞內加爾和蘇丹就因為是否應當退出法蘭西共同體出現政治分歧。8月20日,塞內加爾宣佈退出馬裡聯邦,保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蘇丹則保留瞭“馬裡”這個名稱,並於次月宣佈退出法蘭西共同體。
四、西印度群島聯邦
該國是在1958年1月3日至1962年5月31日間短暫存在的加勒比海上的聯邦。該聯邦有數個英國殖民地組成。英國政府期望該聯邦,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然後很快像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一般,脫離英國,成為獨立國傢。但很快聯邦因為內部的政治紛爭而被迫解散。
五、南斯拉夫
1929年-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傢。以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的塞爾維亞族所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經兩次巴爾幹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及周邊諸小國,吞並原來從屬於此二帝國的各弱小民族聚居地而形成的國傢。
二戰爆發後倒向軸心國,1941年被德國侵略。為此南共成立反法西斯遊擊隊。經過長期奮戰,被王國政府宣佈為非法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解放南斯拉夫全境,並於1945年12月22日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素有“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傢”的形容。
1992年至2006年間,南斯拉夫除瞭塞爾維亞人之外的各民族紛紛獨立建國,此國傢逐漸解體,南斯拉夫也隨之成為歷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