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經典語錄 歐陽修歷史概述

2016-08-18 23:27:09

  名人語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亭記》

  歐陽修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傢、詩人、史學傢和目錄學傢,“唐宋八大傢”之一。他博學多才,詩文俱佳,一生著作頗豐,一直在文壇上享有盛名。

  【名人歷史】

  歐陽修4歲喪父,,隨叔父在現湖北隨州長大,幼年傢貧無資,母親鄭氏以荻畫地,教以識字。歐陽修自幼酷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傢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 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瞭傢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無以傢貧子幼為念, 此奇兒也!不唯起傢以大吾門,他日必名重當世。”10歲時,歐陽修從李傢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這為日後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播下瞭 種子。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祐元年(1034年),召試學士院,授 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康定元年(1040年),歐陽修被召回京, 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後知諫院。慶歷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誥。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改革 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疏分辯,因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後又改知貶為、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 (今河南商丘)。皇祐元年(1049)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 《新五代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 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兼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 (1065年),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準。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 法有所批評,且未執行。三年,改號“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今屬安徽省)。五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卒於傢,謚文忠。歐 陽修陵園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西辛店鎮歐陽寺村。該園環境優美,北依崗阜,丘陵起伏,南臨溝壑,溪流淙淙。陵園肅穆,碑石林立,古柏參天,一片鬱鬱蔥蔥,雨 後初晴,陽光普照,霧氣升騰,如煙似雨,景色壯觀,故有“歐墳煙雨”美稱,為新鄭古代八景之一。歐陽修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以散文為最高。蘇軾評其文時 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但歐陽修雖素慕韓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並不亦步亦趨。

  歐陽修一 生寫瞭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深入淺出,精煉流暢,敘事說理,娓娓動 聽,抒情寫景,引人入勝,寓奇於平,一新文壇面目。他的許多政論作品,如《本論》、《原弊》、《上高司諫書》、《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等,恪 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張,緊密聯系當時政治鬥爭,指摘時弊,思想尖銳,語言明快,表現瞭一種匡時救世的懷抱。他還寫瞭不少抒情、敘事散文,也大都 情景交融,搖曳多姿。他的《釋秘演詩集序》、《祭石曼卿文》、《蘇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懷往事,情深意摯,極為動人;他的《豐樂亭記》、《醉翁亭 記》諸作,徐徐寫來,委婉曲折,言辭優美,風格清新。總之,不論是諷世刺政,還是悼亡憶舊,乃至登臨遊覽之作,無不充分體現出他那種從容寬厚、真率自然的 藝術個性。

  歐陽修還開瞭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他的筆記文,有《歸田錄》、《筆說》、《試筆》等。文章不拘一格,寫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並常能描摹細節,刻畫人物。其中,《歸田錄》記述瞭朝廷遺事、職官制度、社會風習和士大夫的趣事軼聞,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都很有價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