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太陽歷 新歷又是指什麼

2016-08-18 23:27:18

  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歷法——公歷,曾有人稱之為“西歷”。

  其實,究其根源,這種歷法並非產生於西方,而是產生於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古埃及氣候炎熱,幹燥,但是農業生產卻很發達。這與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著密切的關系。埃及的大部分國土都是沙漠,隻有尼羅河流域像一條綠色的緞帶貫穿南 北。直到現代,埃及的95%以上的人口也都集中在這條綠色的生命帶中。因此,在希臘時代,西方人便把埃及稱為“尼羅河送來的禮物”。古代埃及人更是將尼羅 河視為“母親河”。

  尼羅河全長6648公裡,同亞洲的長江、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並稱為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發源於赤道一帶,主流名為白尼羅河,從烏幹達流入蘇丹,在喀土穆和發源於埃塞俄比亞的青尼羅河匯合,流入埃及。

  在埃及境內,尼羅河每年6月開始漲水,7至10月是泛濫期,這時洪水夾帶著大量腐殖質,灌滿瞭兩岸龜裂的農田。幾個星期後,洪水退去,農田就留下瞭一層 肥沃的淤泥,等於上瞭一次肥。11月進行播種,第二年的3至4月就可以收獲。尼羅河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每年的漲水基本是定時定量,即使有一定的出入,差 別也不會太大,從沒有洪水泛濫引起的災難。這就為古埃及人最早創建大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和制定歷法提供瞭方便。

  古埃及人為瞭把握農時,發展農業生產,逐漸認識到必須掌握尼羅河泛濫的規律,準確地計算時間,這就需要有一種歷法。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瞭許多經驗。

  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每兩次泛濫之間大約相隔365天。此外,他們還發現,每年6月的某一天早晨,當尼羅河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附近時,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 地平線升起。以此為根據,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為365天,把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天,定為一年的起點。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 加5天作為節日,這就是埃及的太陽歷。

  埃及的太陽歷將一年定為365天,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回歸年)相比較,隻相差四分 之一天,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精確瞭。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感覺不到,經過4年就相差一天。經過730年,歷法上的時間就比實際時間推進瞭半年,冬夏兩 個季節正好顛倒過來。再過730年,才能回到原來的起點。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凱撒(又譯朱利烏斯·凱撒)決定以埃及的太陽歷為藍本,重新編制歷法。凱撒主持編制的歷法,被後人稱為“儒略歷”。

  愷撒去世以後,他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因為自己生在8月,便從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 上,使8月也成為大月,即31天,同時相應把9、11兩個月定為小月,10、12兩個月定為大月。經過這樣的改動,各月的天數與今天使用的公歷基本相同 瞭。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會議上,規定儒略歷為基督教的歷法,但沒有規定將哪一年作為它的起點。到瞭公元6世紀時,基督教徒把500 多年前基督教傳說的創始人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天,稱為是公元元年。“公元”的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拉丁文A.D.表示。在這一年以前,稱為 “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歷雖然比埃及的太陽歷進瞭一步,但回歸年仍然存在11分14秒的誤 差,積128年就會相差一天。儒略歷在歐洲使用瞭1600多年,至16世紀下半葉,歷法上的日期比回歸年遲瞭10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應在3月21 日,歷法上卻是3月11日。此外,教會規定耶穌復活節,應在過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由於春分已相差10天之多,復活的真正日期也就有瞭疑問。因此, 對儒略歷作進一步的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組織瞭一批天文學傢,根據哥白尼日心說計算出來的數 據,對儒略歷作瞭修改。將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間的10天宣佈撤銷,繼10月4日之後為10月15日,所以1533年的春分又復歸於3月21 日;過去將4年置1個閏年,400年共計100個閏年,現在改為400年中有97個閏年,從而總體上彌補瞭11分14秒的誤差。置閏的方法是:每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400除盡的就是閏年,除不盡的就不是(如:1600年是閏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皆不是閏年,2000年是閏年)。後來人們 將這一新的歷法稱為“格裡高利歷”,即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歷法,簡稱格裡歷或公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