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顧名思義是指哪些不忠於君主,弄權誤國營私、殘害忠良之臣。但是,歷史上卻有一些你不好去判別是奸臣還是忠臣的人,說他是忠臣他有總做出一些陷害忠良之事,說他是奸臣但他們也有憂國憂民的時候,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那些使忠奸界限模糊的人吧。
曾經,對於歷史上的奸臣,小編也是抱著偏見的心態認為,這些人就是一些混淆黑白、排斥異己、最後遺臭萬年的傢夥。但一次偶然,當我讀到瞭宋朝奸相秦檜的故事時,我忽然間驚訝地感覺到,原來秦檜身上有許多東西是值得學習的。
再後來,當小編又讀到瞭唐朝奸相李林甫、清朝奸相和珅以及歷史上其他比較知名的奸臣故事時,我更是感慨萬端瞭,這些人與我先前簡單閱讀與憑空想象中的奸臣齷齪形象實在是相差懸殊。
縱觀歷史上的奸臣,純屬齷齪奸詐、令人不齒的奸臣其實並不多見,這些人,當中有一大部分人更是當時的能臣,甚至可以說是當時君主的忠臣、賢臣,或者君主的化身。
這些人本身也並不願意當一個壞人,隻是迫於當時的形勢,最後不得不成為一個臭名昭著,人人恨之不已的奸臣罷瞭。
像李林甫、秦檜、和珅,這三個人都是歷史上眾所周知的奸臣,但他們同樣也有憂國憂民的時候。
例如李林甫,在他拜相期間,也一直在努力為國傢提拔人才,比如唐朝的能相牛仙客,就是他提拔起來的。而且在李林甫入閣拜相期間,也修訂、出臺瞭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
至於秦檜,此人最大的罪名就是以“莫須有”的罪名除掉嶽飛,從此落瞭個萬世唾罵的臭名,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實秦檜最初也是一個力主與金國抗戰到底的主戰派。
另外還有和珅,其最大的罪行就是貪污,但在貪污的同時,和珅也經常在為著大清國的未來而感到無比擔憂,甚至還發出瞭無能為力的感慨。
世間所謂的忠奸,更多的隻是人與人之間性情的迥異與處事風格不同而已。
要知道,世間任何一個人,其身上的優點與缺點,心胸的寬廣與狹窄,處事的大度與齷齪是並存的。
歷史上之所以會有忠臣、奸臣之分,絕大多數是因為時勢(君王)的不同而產生的結果。
雖然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位君主都渴望得到良臣輔政,但當這些有才智的良臣遇到瞭一個好的制度、好的君主時,他可能會成為一位青史留名、萬世敬仰的偉人;但假如一個人遇到瞭一個壞的制度(或君主需要)時,好人往往也會變成壞人。並最終發展成為一個眾人唾罵的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