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是一個怎樣的人 解析魏明帝曹睿

2016-08-21 19:14:10

曹睿,字元仲,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文昭皇後甄氏,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文學成就不及曹操、曹丕。那麼,曹睿是個怎樣的人呢?解析魏明帝曹睿的為人事跡。
曹叡二十三歲即位,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瞭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然而統治後期,大興土木,耽於享樂。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36歲,廟號烈祖,謚號明皇帝,葬於高平陵。因其臨終前托孤不當,導致後來朝政動蕩。
綜觀叡之行事,優缺點各占一半;

魏明帝曹睿的優點
1、善為軍計
《三國志》卷3《明帝紀》載: 黃初七年八月,孫權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朝議欲發兵攻之,帝曰:“權習水戰,所以敢下船陸攻者,幾掩不備也。今已與聘相持,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 果然,當先時派遣慰勞邊方將士的荀禹於江夏郡發所從兵乘山舉火時,孫權便趕緊退走瞭。
《明帝紀》又載: 初,帝議遣宣王(即司馬懿)討淵,發卒四萬人。議臣皆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帝曰:“四千裡征伐,雖雲用奇,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遂以四萬人行。及宣王至遼東,霖雨不得時攻,群臣或以為淵未可卒破,宜召宣王還。帝曰:“司馬懿臨危制變,禽淵可計日待也”。卒皆如所策。
2、明察斷獄
《三國志》卷22 《陳矯傳》引《世語》: 劉曄以先進見幸,因譖矯專權。矯懼,以問長子本,本不知所出,次子騫曰:“主上明聖,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過不作公耳。”後數日,……帝曰:“劉曄構君,朕有以跡君;朕心故已瞭。”以金五鉼授之,矯辭。帝曰:“豈以為小惠?君已知朕心,顧君妻子未知故也。”
3、比較能客人直諫
《明帝紀》註引孫盛曰: 聞之長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髪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斷。初,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而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也。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 陳壽在《明帝紀》評曰:“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彫弊,四海分崩,不先聿脩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明帝紀》註引《魏書》亦言曹叡: 含垢藏疾,容受直言,聽受吏民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竟,意無厭倦。 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色。

魏明帝曹睿的缺點

曹叡的最大缺點是奢淫過度。
雖然他在位時期,魏國疆域比較大,總的講軍事、政治、經濟諸情況也不壞。但他統治的最後四、五年,即自蜀相諸葛亮死後,魏西方大患解除,他的奢侈淫佚的本性充分暴露出來瞭。於時大修洛陽宮室,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高十餘丈,使百姓“力役不已,農桑矢業”。他“耽於內寵,婦官秩石擬百官之數,自貴人以下至掖庭灑掃,凡數千人,選女子知書可付信者六人,以為女尚書,使典省外奏事,處當可”。“又錄奪士女,前已嫁為吏民妻者,還以配士,既聽以生口自贖,又簡選其有姿色者內之掖庭”。
太子舍人等人進言曹叡不采納其言,照舊大興土木,致使國用匱乏,人民困苦,而日後曹魏政權之被司馬氏所取代,亦與曹叡之奢淫過度有一定關系。
曹叡的統治還有一個重要的失誤,則在確定繼承人和輔政大臣方面。 曹丕即位後,對於曾經幫助他當太子有功的臣僚賈詡、桓階、陳群、司馬懿等都予以重用,其中名士世族陳群甚至被任為鎮軍大將軍、領中領軍,錄尚書事,另一世族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
這樣,便打破瞭已往非曹氏親族不能充當軍事大員的慣例。黃初七年(226年)曹丕臨死前,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並受遺詔輔曹叡。往後五年中,曹休、曹真相繼死去,陳群隻擔任文職,統兵大帥惟餘司馬懿一人。司馬懿南擒孟達,西拒諸葛亮,東滅公孫淵,有很高的威望。

總之,曹睿性格剛毅,判斷力強,能包容忠臣諫言,但是生活奢華,其濫造宮殿的行為,雖然導致國力衰退,但是也確立瞭南北走向的宮殿形式;而且他在位期間,平定孟達和公孫淵之亂,擊退諸葛亮和孫權,刺殺軻比能使鮮卑政權陷入混亂,雖然這些事不是全部由他經手,但是一定程度說明他有知人善用、開拓疆土的能力。總而言之是有功有過吧,很難一概而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