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沆瀣一氣的主人公是誰 沆瀣一氣的典故

2016-08-21 19:38:14

成語沆瀣一氣的意思是原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後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那麼,你知道成語沆瀣一氣的主人公是誰?沆瀣一氣的典故是什麼?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沆瀣一氣的主人公是崔沆 ,崔沆字內融。唐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宰相崔鉉子。登進士第,官至員外郎,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乾符二年(875年),任主考官,有個叫崔瀣的考生被錄取,被譏為“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張直方冒險收留崔沆、豆盧瑑等人。事泄,黃巢怒誅直方三族。崔沆等人皆為黃巢所殺。

成語沆瀣一氣的出處
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成語沆瀣一氣的典故
在唐朝時,要想當官是要考科舉的,,唐僖宗時,有一官員,名叫崔沆,曾任“中書侍郎”等職。乾符二年,他被派當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試事宜。這次應試的人中間,有一個名叫崔瀣的,頗有才學。 主考官崔沆連日批閱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為贊賞,連聲叫好。發榜那天,許多人圍榜觀看,有的還高聲地念著名單。突然,有個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連聲道喜,原來崔瀣榜上有名,考中瞭。
按當時規矩,科舉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崔瀣不免要以門生的身份,鄭重其事地前去拜謁“恩師”崔沆。別人見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職也特好,待遇顯然與眾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系的吧?”有人更進一步斷定:“那還用說,瞧他們兩個的名字就明白瞭!”俏皮的還加以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由於上述故事,後來“沆瀣一氣”就流傳而為成語,用來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一起。漸漸地,"沆瀣一氣“從一句玩笑話變成瞭一個含貶義詞的成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