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邁將軍:蔣中正贊為“我國軍人應效法”的榜樣

2016-08-13 12:44:13

  魏德邁深知僅憑訓練與裝備仍不足以致勝,士氣是贏得戰爭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國自古即讓軍隊「就食於民」,而軍人也認為保國衛民,受之無愧,因此強取豪奪之事實層出不窮,造成民怨甚深.魏德邁調查發現,中國人竟無「行軍靠肚皮」(an army marches on its stomach) 的觀念 (Wedemeyer, 1958: 335).國民政府所實施的給養制度是依士兵人數將定額款項發給各部隊長,由其負責解決糧餉問題.但由於其時軍官薪俸微薄,不足以養傢活口,因此部隊長克扣軍糧及吃「空缺」的情形極為普遍,造成戰力不足,士氣低落.為徹底解決問題,蔣介石接受魏德邁之調薪建議,主動將國軍待遇一律提高一倍 (Wedemeyer, 1958: 322, 335-336; 秦孝儀,1978, 5: 655-656).

  為杜絕部隊長的中飽私囊,魏氏又擬具新的配糧計畫,分別在昆明及重慶設立一個給養中心,負責采購軍糧,分發至各分支單位,再以卡車運送至各部隊.此一新配糧計畫在全國實施成效良好,不僅士兵糧食不虞匱乏,軍民之間的關系亦大為改善.魏德邁並要求馬歇爾派遣一位食品專傢來華,研究國軍膳食情形,並提出改善建議.同時,自美國運送維他命丸,以補充士兵營養之不足 (Wedemeyer, 1958: 322, 335-336; Romanus & Sunderland, 1985: 65).國民政府遷臺之後沿用至今的國軍後勤補給制度,多少是受魏德邁當年在中國戰區所采行措施的影響。

  除瞭協助解決國軍兵員過剩及給養問題之外,魏德邁在抗戰期間也曾數次向蔣介石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其所針對者雖非軍國大事,但卻頗收移風易俗之功效,更充分反映瞭魏氏對中國貧苦大眾的同情與關懷.例如,魏德邁抵華之後常獲國府官員邀宴,菜肴豐盛,有時竟達二十幾道菜.魏德邁認為當無數中國人顛沛流離,身處饑饉,而領導階級卻如此奢侈,極為不當.因此他建議蔣介石,在戰爭期間,此類宴會應予停辦,並建議蔣氏以身作則,本身宴客亦應以四菜為限.蔣氏對此欣然同意,並以婉轉方式普遍實行 (Wedemeyer, 1958: 322).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建議改變中國人「靠左駛」的行車習慣.在中國,數千年來行人及路上交通工具皆是靠左行走.但是在抗戰時期,此一行之多年的舊習慣卻造成瞭不少意外.因為在中國戰區所使用的車輛絕大多數是美制的汽車及卡車,其設計是靠右行駛,與英制的車輛不同.魏德邁向蔣介石建議,人車改為靠右行走.蔣氏立即接受此一建議,並打算在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區內立刻實施.魏氏建議給予數月緩沖期,並大力宣導.此一改變因影響英產汽車在華市場,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 (Sir Horace Sey-mour) 甚至指使若幹中文報紙為文攻訐,並要求蔣介石重新考慮,收回成命 (Wedemeyer, 1958: 354-355).

  此一新的規定於一九四六年元旦在全國開始實施,過程順利,未發生任何意外.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靠右走」仍是海峽兩岸中國人一體遵行的交通規則.

  抗戰期間,魏德邁在中國戰區所提出的興革建議之所以能得到蔣介石的重視與采行,主要是由於其誠懇謙遜的圓潤個性獲得瞭蔣氏的尊重與信任.魏氏抵華之初,蔣介石即已感覺其人「直諒坦誠,其性格適與史迪威相反 (秦孝儀,1978, 5: 640).」同樣的,魏德邁對蔣介石也極為欽佩,但卻非盲目的崇拜.對於蔣的能力,領導風格,戰略素養及其在當時所面臨的困境皆有相當透徹,一針見血但卻十分公允的評析. 在其於一九五八年出版,極獲好評的回憶錄《魏德邁報告》(Wedemeyer Reports!) 一書中,魏德邁對目睹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中艱苦奮鬥的情形,說出瞭他的感受:

  我開始領會到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驚人的堅忍與耐力,絕非如史迪威及他那些記者朋友所描述的不願作戰.法國在德國發動攻擊之後六個星期即告屈膝,而在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七年後,中國在一九四四年仍在苦撐. 當我對局勢瞭解更多,我認知到中國悲劇的一部分,是我們美國人對中國在一九四一年之前為遏阻日本而作的自我犧牲,大部分時間皆表現漠不關心.(Wedemeyer, 1958: 279)

  對於蔣介石當時所面臨的困境,魏德邁也表示瞭深切的同情,他說:蔣一直是四面作戰:對抗日本;對抗以中共為代表的蘇俄;對抗以前軍閥或半獨立省份文武官員所代表的離心勢力;對抗「西方帝國主義者」,尤其是英國. 美國人大部分的時間不是拒絕承認蔣介石所面臨的困難,就是對中國戰後的命運毫不關心.我們主要的目的是確定中國必須在「這場戰爭中扮演積極的角色」,而不管她的精疲力盡及其人民的慘重犧牲與苦難.當我奉派前往中國戰區,軍部給我的指令中所使用的就是這些字眼.(Wedemeyer, 1958: 281)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