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邁將軍:蔣中正贊為“我國軍人應效法”的榜樣

2016-08-13 12:44:13

  魏德邁將軍被看作是國民黨最後的諍友,當時在在中國戰區參謀長任內,魏氏以同情,諒解與包容的態度對待蔣介石及其政府,並積極代為爭取美國政府援助,同時又能直言不諱,指出其弊端及亟需改革之處。一起來看看蔣介石為什麼說魏德邁將軍是我國軍人應效法的榜樣。

  於一九四二年三月初來華擔任蔣介石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因器量狹窄偏私,個性尖酸刻薄,與人難以相處,加以對中國政府軍政領導階層敵意甚深,因此賓主間的關系日趨惡化.雖然羅斯福派赫爾利來華調停,終未挽回.8 羅斯福應蔣介石之請,於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九日下令將史迪威召回,並任命魏德邁接替史迪威所遺留之中國戰區參謀長及美軍指揮官的職務,而當時正在錫蘭駐地康堤 (Kandy, 今名馬哈努沃勒) 的魏德邁也於十月二十七日夜晚接到馬歇爾的電訊.魏德邁對其新任命並不感到欣喜,因為除瞭仍然希望能率軍赴歐洲戰場外,他也早就耳聞「中國是美國軍事及外交官員的墳場,有許多優秀官員的前程葬送在中國

  為瞭避免魏德邁來華重蹈史迪威的覆轍,參謀總長聯席會議在於十月二十四日給魏德邁的指令中,明確規定其主要任務如下:

  1. 向蔣委員長提供建議並協助其進行對日作戰.

  2. 指揮其屬下之美軍作戰部隊自中國實施空中作戰,並在作戰,訓練及後勤支援方面繼續支持中國之空軍地面部隊.

  3. 除因保護美國人民之生命及財產而有必要者外,不得使用美國的資源鎮壓〔中國〕內部的鬥爭. 此外,並將以往並未明確劃分的中緬印戰區正式劃分為中國戰區及印緬戰區,後者由曾任史迪威中緬印戰區副手的索爾登中將 (Lt. Gen. Daniel I. Sultan) 負責.(9 )此一決定無形中降低瞭中國戰區在美國亞洲全盤戰略考量中的地位,「史迪威事件」對中美戰時合作關系的立即影響已然浮現.十月二十九日,蔣介石以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身份,發佈命令,任魏德邁為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索爾登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 (秦孝儀, 1978, 5: 629).

  十月三十日,魏德邁率隨員自新德裡飛越駝峰抵達昆明,在當地停留一宵,次日飛抵重慶,在機場迎接者有外交部長宋子文,赫爾利及參謀總長何應欽等人.(10) 十一月一日,魏德邁由赫爾利陪同晉謁蔣介石.魏德邁同時發現,史迪威對於其接任該註意之事項並無任何留言或交代。

魏德邁來重慶

  抵達重慶之後,魏德邁發現當時中國的情形相當不樂觀,西南之戰況尤其危急.魏氏在十一月十日致參謀總長馬歇爾的電報中表示:「毫無疑問目前中國的情況是嚴重的,而且在繼續惡化.桂林事實上已被包圍,柳州的陷落也在旦夕;而中國人的毫無組織,與計畫的沒有章法則更是出人意表.」事實上,在魏德邁拍發此一電報的前一天,桂林已經被日軍攻下,柳州則在十一日陷落.(12) 貴陽之情況亦甚危急,如果貴陽失守,日軍的下一個目標則是作為美軍空軍基地以及援華空運唯一的終點昆明以及陪都重慶本身.魏德邁擔心一旦昆明失守,不僅危及重慶,更可能造成中國政治及軍事上的崩解.(13) 魏德邁獲得蔣介石的同意,將曾受美軍訓練及裝備,目前在緬甸作戰的五師國軍中的兩師調回,並由參謀總長何應欽馳赴貴陽,指揮援軍反攻,貴州戰局始告穩定。

魏德邁對中國戰事的建議

  為未雨綢繆,魏德邁曾向蔣介石建議,如貴陽失守,應有遷都昆明之準備.於十二月二日,蔣以「餘絕未考慮及此」婉拒.根據《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十二月四日之記載: 魏德邁參謀長來謁,於談話中復以遷都之事相詢,公乃鄭重告之曰:「此為中華民族精神大節之所關,不能討論,餘縱在渝被敵包圍,亦絕不離渝一步也.」魏氏為 公決心所感, 隨亦言曰:「如委員長不離渝,餘亦絕不離左右.」 公因自記曰:「聞其願與共患難,同生死之言,殊以為感也.」(秦孝儀,1978, 5: 647)

  此一記載與事實稍有出入.根據魏德邁自己的說法:「我明白告訴委員長我無意留在重慶被日本人俘虜或殺害,但如果可能我會到昆明去,如果情況許可在那裡組織堅強的抵抗.」

  一九四五年一月,魏德邁晉升陸軍中將.除瞭扭轉戰事的劣勢之外,魏德邁對中國戰區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縮編國軍兵力,提高國軍待遇與建立後勤補給中心.魏氏抵華之初,國軍約有三百師兵力,訓練及裝備均嚴重不足.魏氏在四月二十六日呈送給蔣介石的備忘錄中指出「國軍約有三百師之眾,美國裝備絕不足以配備如此多之單位,故先充實三十六師之訓練與裝備,若再有可能則擴充至五十師.」此一三十六師之精簡,加上仍在緬境作戰之三師,共三十九師,即為戰後美國協助中國政府建立現代化軍隊,初步裝備陸軍三十九師計畫之由來.(1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