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定遠”艦管帶:丁汝昌簡介

2016-08-13 12:45:29

  在山東半島戰役中,丁汝昌始終處在戴罪留任而以觀後效的境地裡,情緒悲觀低落,內心矛盾重重,自然難以從容指揮戰事。1895年1月24日,丁汝昌在打給李鴻章的電報中說:“致海軍如敗,萬無退煙(臺)之理,惟有船沒人盡而已。旨屢催出口決戰,惟出則陸軍將士寒心,大局更難設想。”

  在冰天雪地而又炮聲隆隆的威海衛軍港內劉公島上,久經沙場的丁汝昌知道,處於日軍嚴密海陸夾擊之中的北洋艦隊已形同甕中之鱉而在劫難逃。丁汝昌更清楚的是,這支由大清王朝花費巨資歷時二十年建成的艦隊一旦被日軍徹底殲滅,在北京城等待他自己的隻能是一座斷頭臺。因此,丁汝昌此時已下定戰死在劉公島的最後決心,他甚至還請來六名木匠為自己打制瞭一口棺材,並親自躺進棺材裡一試尺寸是否合適。1月27日,丁汝昌給威海衛陸軍統領戴宗騫寫瞭一封親筆信,這封信真實地流露出丁汝昌當時悲觀失望至極的心態:“······汝昌以負罪至重之身,提戰餘單疲之艦,責備叢集,計非浪戰輕生不足以贖罪。自顧衰朽,豈惜此軀?······惟目前軍情有頃刻之變,言官逞論列曲直如一,身際艱危,又多莫測。迨事吃緊,不出要擊,固罪;既出,而防或有危而不足回顧,尤罪。若自為圖,使非要擊,依舊蒙羞。利鈍成敗之機,彼時亦無暇過計也。”

  在進退維谷、無以解罪的情況下,丁汝昌不顧上令,選擇瞭一條株守軍港直至船沒人盡而後已的末路,這也算是對他自己的一種最好的解脫瞭。而他率艦隊株守軍港則無異於是坐以待斃,至多也是將一群活軍艦當作死炮臺作瞭有限的抵抗,最終是從一定程度上斷送瞭這支耗費巨資建成的龐大艦隊;這與他所肩負的提督職守是相違背的,不足後人稱道。但是,丁汝昌在最後關頭的寧死不降之舉,畢竟是為他自己守住瞭歷史的晚節。歷史人物的復雜和悲劇,從中可窺見一斑矣!

  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因丁汝昌“獲咎甚重”而未對他議恤。直至光緒皇帝死後的1910年(宣統二年)4月25日,清政府方以丁汝昌當年在戰爭中“力竭捐軀,情節可憐”,開復其原有官職軍銜。丁汝昌的遺體被運到安徽老傢,安葬在無為縣嚴橋鄉梅山村的小水鸛山的土崗之上。

  一代無大作為的海軍統帥,就這樣長眠在安徽無為的山岡上。歷史,就是如此這樣的令人不可思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