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弟弟叫什麼?魯迅的弟弟為什麼娶日本人

2016-08-13 12:48:07

  魯瑞的眼裡隻有端姑,沒有(當然不是完全沒有)櫆壽(此時他才兩歲)。

  在姐姐死之前,他一直由繼奶奶蔣氏照顧。兩個孩子同時得天花,魯瑞也更多的是照顧端姑。端姑死瞭,魯瑞傷心欲絕又心灰意冷,身體很差,就算是有心也是無力照顧老二瞭。周作人繼續由奶奶管養。幸虧奶奶細心,也不分親的非親的一樣寵愛和呵護,他這才沒有被天花害死僥幸地活瞭下來。

  同住的五個男人,隻有魯迅弟弟周作人和信子的年齡最接近。同齡人嘛,有共同語言。外向的信子常常主動找周作人閑話,一副對他很有興趣的樣子。因為有興趣,她對他也就更多一些關心和照顧。

  1912年周傢人合影,後排左為周建人、右為周作人,前排左起:羽太芳子、母親魯瑞、羽太信子。

  從信子身上,周作人感受到瞭母愛。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順利成婚

  對於他來說,娶的一定是相夫教子的老婆,而不會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娶同志是用來打開大門向世人炫耀的,也是為瞭能在傢裡繼續辦公;娶老婆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的。周作人不想在傢裡談哲學談理想談人生談國傢大事談世界形勢,他隻想過日子隻想有個人在身邊伺候他為他燒火做飯曬衣晾被養花種草生兒育女。這工作,誰能勝任?非下女出身的羽太信子莫屬。

  事情挑明瞭。大哥魯迅什麼態度?一個字:行!兩個字:同意!三個字:不反對!四個字:堅決支持!

  還用問為什麼嗎?當時在日本的中國男留學生,娶日本女人為妻的,周作人不是第一個。魯迅早就見怪不怪。日本女人賢惠勤勞,又把丈夫當天無限崇敬地仰視,用來當老婆,最好。再有,他自己的婚姻是包辦的,他那麼崇尚自由戀愛自由婚姻,怎麼可能幹出橫加幹涉有情人的事情來呢?

  傢鄉的老媽什麼態度?一個字也沒說。她能說什麼?二話不說就同意?不可能。即使她同意也不可能做到二話不說。你想,娶回來一個外國人,周傢還不讓四鄰八方的唾沫淹死?不同意?也不可能。兒子遠在日本,她鞭長莫及。再說瞭,她一看到大媳婦朱安的臉,心就往下沉。大兒子大兒媳的婚姻已經悲劇瞭,她不想傢裡又有第二個婚姻悲劇。

  隨他去!這不是她說的,是她心裡想的。不置可否就是好。將來,如果他們以性格不合鬧離婚,責任不在我,不是我包辦的,怪不著我,不像樟壽和安媳婦,表面上不說心裡不定怎麼埋怨我呢。如果遭人議論恥笑被吐口水,責任也不在我,不是我在背後攛掇的,不要說我這個為娘的不守祖宗規矩傷風敗俗。

  這樣一來,周作人和羽太信子成婚毫無阻礙地順利。1909年3月18日,他倆在日本當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註冊結婚。

  在傢事方面,一直是信子在前頭沖鋒陷陣,周作人在後頭當參謀總長兼後勤部長。兩人配合得和諧又默契,比他大哥大嫂幸福多瞭。

  在紹興人的眼裡,周傢盡出稀罕事兒。老大樟壽,好好的一個中國人竟然跑去瞭日本,還學外國人的怪模樣剪瞭辮子;還是老大樟壽,娶瞭個老婆扔瞭不管,既不同房更不生小仔子;然後是老二櫆壽,放著多得像池塘裡的蝌蚪像天空的星星一樣的中國姑娘紹興丫頭不要,居然討回個日本婆娘。

  姑娘丫頭們都氣瞭,我們金枝玉葉如花似玉體健貌美勤勞勇敢又字正腔圓,怎麼就不如那又矮又墩臉大眼小又滿嘴鳥語的日本婆娘呢?

  別急別惱,周傢又有男兒初長成。還有機會,還有希望。可是—周傢又出新鮮事兒瞭!

  紹興城人們奔走相告:周傢一對親兄弟娶瞭一對日本親姐妹;一對日本親姐妹嫁瞭周傢的一對親兄弟。就像百年不遇的北方大洪災、五十年不遇的南方持續冰雪天,周傢兄弟的婚事是紹興城一百五十年不遇的奇婚怪聞。

  周作人和羽太信子是在老傢紹興生的第一個孩子,是個兒子,取名周豐丸。在信子大肚子的時候,魯瑞就很周到地考慮到,她和這個日本兒媳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又不同,恐怕不能很好地照顧信子坐月子。朱安也和這個日本弟妹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也不能很好地照顧信子坐月子。魯瑞跟兒子周作人商量,是不是從外面請個幫傭來呢。

  周作人凡事不做主,就去問信子。信子說,那當然好。不過,請個當地人,不還是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嗎。那怎麼辦呢?不如就把我妹妹從日本接來吧。她的妹妹,就是羽太芳子。一向對傢庭事務可左可右的周作人馬上說,也好也好,一傢人嘛,也能盡心盡力,這樣最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