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個什麼樣的人?關於韓信簡介

2016-08-13 12:47:33

  歷史上關於韓信的故事不少,今天的小編來講一個關於韓信在戰爭中的故事。拿好小板凳一起來聽吧。
韓信攻破歷下之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戰臨淄(今山東淄博市)。齊王田廣逃往高密(今山東安丘東南)向項羽求救。項羽急派大將龍且救齊,兩軍隔濰水(今山東濰坊市東,現已湮沒)對峙。有人勸龍且先避開韓信鋒芒,由田廣以齊王的名義招集流亡,擴大力量,和韓信作持久戰,因為韓信客居千裡之外,民心不附,軍糧困難,時間一久不戰自敗。

  這無疑是正確的,但龍且驕傲自大,說:“我知道韓信的為人,膽小怯懦,很容易對付。我率軍救齊不轟轟烈烈地把韓信打敗,哪裡顯出我的功勞?”拒不采納。韓信知道楚軍善戰,人數也多,若硬攻,自己無必勝的把握;就針對龍且狂妄輕敵的特點,令士卒用一萬多隻沙袋從上遊把濰水截住。

  然後親率大軍渡河進攻龍且,在漢軍剛渡一半的時候,韓信假裝失敗退回。龍且不知是計,以為韓信膽小不敢再戰,揮師追擊。龍且軍隊剛渡過三分之一多一點,漢軍突然搬掉上遊堵水的沙袋,大水翻滾而下,河中楚軍被河水卷走,龍且和過河士卒全部被殲,河東的楚軍不戰而散。齊地全部歸韓信所有。

  封侯稱王,是秦末群雄的共同願望。韓信手握重兵,又占領瞭齊地七十幾個城池,有瞭稱王的資本,就派使者對劉邦說:“齊人狡詐多變,反復無常,南面又和楚國接界,如果不設個假王治理,怕難以使齊人心服。請大王三思,應設個假王。”“假王”就是代理齊王的意思,韓信不好意思直接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故意說要設立一個“假王”。

  劉邦當然明白韓信心跡,可是這時項羽圍攻榮陽,形勢十分緊急,韓信不來救援,卻趁機要挾封王,不禁大怒,把信向地下一摔,破口大罵說:“我被困在這裡,一天到晚盼望你來解圍,沒想到竟要自立為王。”正要繼續罵下去,突然腳被人狠狠地踩瞭一下,急忙抬頭,見張良、陳平正向自己使眼色,知道張良、陳平有話說,急忙停住話頭。

  張良附在劉邦耳朵上說:“現在戰局對漢不利,大王能阻止韓信稱王嗎?不如順水推舟,封他為王,要他為漢守土。否則,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經這一提醒,劉邦立即明白,可當著使者的面,又不能把話收回來重說,於是仍然裝著怒氣沖天的樣子,繼續大罵:“堂堂大丈夫,平定諸侯,安邦定國,要當就當個正式的王,當個什麼假王,真沒出息。”命張良親赴臨淄,封韓信為齊王,並要韓信立即發兵擊楚。

  項羽聽說龍且戰敗被殺,擔心韓信從背後進攻自己,就改用安撫的手段,派武涉勸韓信歸楚。武涉對韓信說:“秦亡之後,諸侯按功行賞,大傢共享富貴,可漢王已得關中又東向攻楚。目的是要攻取天下;項王待漢王不薄,有幾次可以殺他,結果都放瞭他,可每次都是漢王先背約開戰。將軍現在雖得到漢王信任,為漢王盡心竭力,但將來必為漢王所擒。

  現在楚漢相爭,勝負全在於將軍,將軍和項王是故交,何不與楚聯合,三分天下各自稱王呢?”韓信先是對武涉的關心表示感謝,而後拒絕說:“我曾追隨項王,但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可以拿戟在項王身邊任警衛),言不聽,計不用,我才歸漢。而漢王一見我就拜我為上將軍,對我言聽計從,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我才有今天。人傢對我義重如山,我不能背叛。”

  武涉走瞭之後,蒯徹就以相面為由勸韓信自立,不要再為劉邦賣命,對韓信說:“從面部看,將軍位不過諸侯;但從背部骨法看,將軍貴不可言。”韓信奇怪,一個人怎麼有兩種命運呢?忙問是怎麼回事。蒯徹說:“楚漢相爭,已有三年,兩敗俱傷,勢均力敵,而無辜百姓,死傷無數;如果大王自立,而後率燕、齊、趙、魏之兵,趁楚漢兩敗俱傷之機,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號令天下,誰敢不聽?廣立諸侯,削弱強者,扶持弱者,將軍則成天下明主。”

  韓信聽後,沉吟不語,覺得劉邦待他實在不薄,不能見利忘義。蒯徹見韓信把君臣之義看得太重,就用歷史的教訓勸韓信,說:“現在漢王信任將軍,但將軍以為漢王將來也會信任你嗎?文種、范蠡扶助越王勾踐亡而復興,稱霸一方,對勾踐可謂忠心耿耿,君臣是患難之交。但勾踐霸業成功之後,文種就被殺,范逃走。兔死狗烹的道理,將軍是明白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