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透視:揭秘常有考生意外死亡的真相

2016-08-13 15:33:55

  明正德年間,四川有個狀元楊慎,電視劇《三國演義》選用的主題歌《臨江仙》用的就是他的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數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楊慎的仇傢江彬舉報其考試舞弊。正德皇帝召來楊慎當庭詢問,江彬進讒言讓文武百官提問以試其才學。於是,正德皇帝讓楊慎站在大殿的鰲頭上回答問題,文武百官所有問題都沒有難倒他。最後,江彬親自來問,隻見他拎著一隻俗稱“貓嘆氣”的竹籃,上面還用佈蓋著,問楊慎裡面裝的是什麼。楊慎哈哈一笑說,你這裡裝的是“東西”,江彬說不是“東西”是“南北”。楊慎說,不可能,因為東方屬於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所以竹籃裡裝的隻能是“東西”而非“南北”,否則不是被火燒掉,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他最終用博學戰勝瞭對手,“東西”一詞由此而來,而“獨占鰲頭”此後也成為科考佼佼者專用的形容詞。

  古代狀元產生共分五步

  我國的科舉制始於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是歷代封建知識分子躍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一、童生。凡應考生員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二、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

  三、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亞元。

  四、會試。鄉試後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

  五、殿試。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差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但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