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33:55
古代科舉作為讀書人進入仕途的唯一道路,競爭也是異常的激烈。能夠中瞭狀元,那是舉世無雙的榮耀啊。而在中國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被外國人看做是中國偉大的發明之一。競爭如此激烈,難免會有些特殊的手段,大概那個時候科舉也是一名二運三風水的事情,隻不過,有些人還是要通過非常的手段取得名望。
說起科舉考試,中華傳統文化的流傳和發揚光大,與科舉考試有著相當大的關系。想必這也是科舉在歷史上最有積極的作用。在江南貢院800多年歷史中,共產生800餘名狀元、10萬名進士、百萬名舉人,明清時全國半數官員出自江南貢院。清朝江南貢院舉行過112次鄉試,在這裡中舉又在京城會試中中瞭狀元者,江蘇49人、安徽9人,共58人,占全國112個狀元總數的51.78%。
明清兩代的名人如“吳中四才子”之一的著名書畫傢唐伯虎、《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 、“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書畫傢鄭板橋以及近代著名實業傢張謇、歷史爭議人物李鴻章,均由此脫穎而出。清朝中國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也出於此。
周道祥介紹說,同為南京近畿的江蘇、安徽,清初稱“江南省”,康熙時始劃分蘇、皖兩省,而政治、軍事仍為一體,鄉試仍沿用明南京近畿制,兩省舉子都來南京應試,但不是各縣所有的秀才、廩生都可以參加考試,而是要事先通過預試錄取。
秋闈三場要考九天七夜
開科這年二月,安徽省的考生到上江考棚(現南京市第六中學)、江蘇省的考生到下江考棚(現南京市第一醫院),三天三場考試及格後,領取文憑方可參加鄉試,而鄉試等於現在省考,也是三年一次。
江南鄉試多在秋季舉行,所以又叫“秋闈”,每闈三場,每場三晝夜。由於中間要兩次換場,因此實際是九天七夜。
第一場考的是八股文,是從四書五經裡邊選擇材料來出題的,第二場考的則是官場應用文,分上下往來的公文和根據提供案例來撰寫司法判文兩種,第三場考策問,涉及的是具體的國計民生問題,要求考生給出對策和辦法。科考在當時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為確保考試順利進行,開考後號舍就會上鎖,其間無論發生什麼事,即便是發生火災燒死考生也不能開鎖。
當時的號舍一律南向成排,長的有近百間,短的也有五六十間,巷口門頭大書某字號,備置號燈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間行路,白天飲水之用。兩排號舍之間留約四尺寬的長巷,號舍屋頂蓋瓦,每間隔一磚墻,每號對面的墻壁上留有小龕,可以放置小爐以熱茶水,考試期間夥食由考生自備。因為鄉試時間較長,加上天氣悶熱,飯菜很快就會變質,所以考生一般都隻帶幹糧充饑。
推薦
古代科舉制度的創立:科舉制度對後世的影響有多大?
國考與古代科舉有什麼區別?深度解讀科舉等級制度
經常會有考生意外死亡
號舍左右兩壁磚墻在離地一二尺之間,砌出上、下兩道磚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層木板。白天考試,上層木板代替桌案,下層木板為坐凳,供考生坐著答題,夜晚取出上層木板並入下層,用來當睡覺的床。但因號舍長度隻有四尺(相當於1.33米),人睡下去連腿都無法伸直。而且號舍沒有門,考生需自備油佈作門簾以防風雨。在考試的九天七夜裡,考生答題和食宿全在號舍裡。在每排號舍的盡頭有一間糞號,誰去上廁所不能說話,隻能用牌子來表示,牌子正反兩面都有字,一面寫著“入靜”,另一面寫著“出恭”,現在還有不少老年人以“出恭”指上廁所,就是由科舉而來。
由於秋闈時南京天氣非常炎熱,考生們吃住全在狹小的號舍裡,因此,經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導致意外死亡,還有的則是被藏在號舍屋簷等處的毒蛇咬死。
此外,士子進入考場時,為爭先入場,擁擠不堪,曾經有人在入場時被擠下考場大門內右側水池中淹死。直到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在江南貢院擔任主考官時,這一狀況才有改變。林則徐通過制定詳細的規章制度,明定入場規則,並將各縣士子何時何門點名先期佈告,使士子按部就班入場,改變瞭入場混亂狀況,因此留下“三度親臨棘闈中,雷厲風行革弊政”的佳話。
最年長的考生為103歲
讀過《儒林外史》的,應該都會對“范進中舉”印象深刻。其實,古代由於對士子參加考試實行“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政策,無論什麼年齡層的都可以報考。但因考試所涉四書五經等海量詩書典章,因此,能通過預試到江南貢院進入鄉試的,極少有“神童”,相反“范進們”倒是常見的。在江南貢院的考生中,年齡最大的是廣東103歲的陸雲叢。而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朝的尹樞,“應試時年已七十有餘”,閬州(今南充閬中)人,與其弟尹極先後中狀元,時人稱“梧桐雙鳳”。據江南貢院的工作人員統計,在該院產生的800多名狀元中,唐朝最多,達279位;宋朝其次,有178位;最少的是元朝,隻有18位。在這些狀元中,姓張的狀元最多,達36位。那麼,古代狀元的水平有多高?周道祥舉瞭一個例子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