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56:12
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夕,日本軍隊制定瞭制定瞭一個毀滅上海的決戰計劃,雖未得逞,但這觸目驚心的計劃卻反映瞭日本侵略者野蠻瘋狂的本性。這到底怎麼回事?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下吧。
垂死的“玉碎戰”
1945年元旦對於日本侵略軍來說,意味著喪鐘已經敲響。新年前的12月,美軍攻克太平洋島嶼雷伊太島,日海軍聯合艦隊全軍覆沒。緊接著,堅持瞭近八年之久的中國抗日軍民也吹響瞭反攻號角,日軍已經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大廈將傾,困獸猶鬥。1月17日,接替東條英機任首相的小磯國昭在東京召開瞭大本營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試圖以新的陰謀來挽回敗局。會上制定瞭所謂《帝國陸海軍作戰計劃大綱》和《決戰非常措施綱要》。他們要在日本本土和中國臺灣、上海及南洋島嶼等前緣生命線,“展開登陸抗擊戰,以免日本陷入孤立無援”。而在這些命運攸關的作戰中,將實行自殺式的“玉碎戰”,即要日本士兵和人民用肉體去硬拼盟軍的飛機、艦艇、坦克和大炮,以此來為天皇“效忠”。
1月22日,一份日本大本營的密令到達南京日本中國派遣軍總部:“把加強戰備重點放在中國南部,尤其是長江下遊領域”,“特別要重視上海及周圍地區”。一向自信“武運長久”的日酋岡村寧次接受命令後,速命所屬部隊立即投入部署。這就是日軍密謀實施的包括外圍陣地戰和巷戰在內的“上海決戰計劃”。按照這一計劃,將在大上海展開“焦土戰”和“玉碎戰”,以“縱深防守”和“機動出擊”給“敵軍主力以成建制重創,減輕本土防衛壓力”。
強化上海城防工事
“決戰計劃”的要點,首先是強化上海外圍的城防工事。日軍工兵部專門為此制定文件,明令要達到“既隱蔽又堅固,且便於出擊”。日軍當年進攻上海時,是從杭州灣偷渡登陸,從側翼迂回夾擊而獲成功的。為防止中國軍隊和美軍也用這一戰術,日軍1945年新年前後在金山衛大修碉堡工事,因施工中缺少鋼材,把浙江義烏山中炸毀的中國軍隊舊口徑大炮也拆下來派用場。
對上海北郊連接江蘇的嘉定、太倉一線工事,日軍明確劃定幾個防區,加緊督建。據當時人記載,“築設防禦網,掘壕建堡,開溝築路,晝夜不息”。僅嘉定一縣,即"強征民夫至十萬餘人,斫砍樹木至上百萬根,以供防禦之用"。對被征民工,“稍有不遂,殺戮隨之”。當年春夏,“歷時近四月,地方人力物力消耗一空”。與此同時,日軍駐滬西部隊也勞師動眾大修工事。一開春,駐守徐傢匯的日軍“槍部隊”中隊長宮之首大壯中尉,即命令偽徐傢匯總聯保長征調民工上千人。民工在饑寒交迫中被強令挖壕溝、壘工事,除少量津貼外,連事先講定的每天兩斤棒子面的口糧也賴掉瞭。
被視為“軍用大動脈”的幹線公路和橋梁,日軍更是不敢懈怠。1945年的春節,雨雪交加。日軍不顧天氣惡劣,緊急命令再次趕修加寬錫滬、滬閔二路,“以應軍事急需”。同時將連接市郊的維新、興亞、合作、軍工、滬太等五條公路再加長26公裡,加寬至6米。在部分路段上,又新修十餘座橋梁。為保證這些道路、橋梁能承受戰車、大炮、輜重等安全通過,日第13軍司令部制訂瞭絕密的《軍幹線交通道路補修作業要領》,嚴格規定瞭路基、路面、橋梁、橋洞的用材標準和高寬度,無意間透露出日軍將要調動戰車師團到上海來參加決戰。
除瞭陸上通道外,日本中國艦隊司令部還下達密令,迅即鑿深加寬內河港灣河道,以便河浜輸送線路暢通。據日軍調查,當時浦江兩岸共有碼頭60餘座,其中17座為日海軍所有,6座為日陸軍所有,餘下全為日海軍委托的日本航運、貿易會社等經營,以保證軍隊隨時征用。
精心策劃“巷戰”
日軍“上海決戰計劃”中最險惡的一招,便是“巷戰”。根據中國軍隊和美軍將從吳淞口正面登陸強攻的設想,“巷戰”的佈防線基本上沿著市區主要交通幹線,由楊浦、虹口、滬北、蘇州河兩岸、滬南、滬西、浦東依次展開,在每一要沖地段和路口都設置瞭幾個兵力集結點。這些集結點均配齊重武器陣地、軍火庫、火力交叉射點、阻擊街壘、營房、野戰醫院等。日軍計劃在上海市內設置的火力點多達百餘處,並形成十多道堅固的防線。如將這些“點”和“線”在市區地圖上一一標出,真令人不寒而栗:累積百年形成的上海中心城區精華,將會在戰火中毀滅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