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02:43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固然與德國顧問李德的錯誤指揮直接相關,但與蔣介石改變瞭以往的軍事策略也有著密切聯系。無獨有偶,蔣介石這個策略的制定與出臺,恰好也與德國人有關,因為蔣在20世紀30年代也聘請瞭大批德國顧問為他服務。為什麼這些德國人此時來到中國?這就要從20世紀30年代的中德關系說起。
國民黨的洋幫手:德國顧問團
對於不熟悉國民政府外交史的人來說,在1930年代,德國與南京國民政府居然建立起瞭密切的聯系是非常令人詫異的。但事實上的確如此,按照美國著名學者柯偉林的說法就是:“從1928年到1938年,蔣介石政府與德國關系的密切程度超過瞭列強的任何一個。”至於為何德國會在亞洲選擇瞭中國,中國最終選擇瞭德國,這個原因很多。
一個可能是同病相憐,因為一戰後的德國作為戰敗國遭到嚴厲懲罰,被迫割地賠款,這對好面子的日耳曼民族來說是無法忍受的。而中國自近代以來就遭受列強入侵,而且此時的日本已經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將東北全境占領,並窺視關內,中日大戰迫在眉睫。這樣,雙方擁有瞭相似的民族情感經歷。
在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曾打算開辟一條從柏林到南京的直達航線,但在首次試航時就遭到蘇聯的阻攔,蘇聯戰鬥機將其在蒙古上空迫降,“德國飛行員和機械師都摔斷瞭骨頭,並在一座蒙古監獄中被判刑五年”,後中、德方面經過多方努力,他們才被釋放。這個變故使得開通該條航線的計劃中途流產。盡管如此,德國卻給中國提供瞭大批貸款,而中國也以原料換取德國的軍事裝備、鐵路器材和整座工廠等,正是這些工廠,後來奠定瞭中國國有工業的基礎。
但要說雙方完全因為民族感情才交往頻繁,是不恰當的。畢竟國傢之間,利益是最主要的關註點。此時的德國急於擺脫凡爾賽體系對它的束縛,希望大力發展軍備。但是德國領土面積較小,國內資源有限,特別是緊缺一種制造軍火最重要的戰略物資鎢礦。
因為在鋼鐵中加入一定的鎢,能大大提高槍炮管的熔點,不會出現因持續射擊造成槍炮管高溫軟化變形的情況。可見,鎢礦對於德國發展軍事力量來說至關重要。但問題是,歐洲英、法等戰勝國始終對德國存有戒心,嚴格控制鎢礦等戰略物資的出口,使德國十分惱火。無奈之下,德國隻得將目光轉向中國。早在1929年,德國工業界就通過民間貿易從中國獲得瞭其所需的88%的銻和53%的鎢。1915年至1937年,中國鎢礦的平均產量就占世界總產量的38%。銻的重要用途在於制造印刷合金(鉛字)及軸承合金等。1934年,中國也成為德國進口銻的主要來源。
為瞭東山再起,德國不斷向外派遣軍事顧問,一是為瞭保證退役軍官的素質,二是為給德國的工業和軍用品尋找市場與戰略物資。由於德國被強制裁軍,使得大批具有軍事技術技能的軍官們無事可做。根據《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戰略物資的出口,同時也禁止德國公民以軍事資格受聘於外國,所以德國軍官們通常是以“平民”身份受聘,而德國政府則宣稱無權阻止他們。這樣,1928年11月,經過中、德兩國反復磋商,由德國名將鮑爾率領下的首批德國顧問團來華,主要是為德國的軍事裝備開拓中國市場和幫助蔣介石訓練軍隊。
早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蔣介石就使用瞭由德國人訓練的軍隊,最後在張學良的幫助下,最終打敗瞭反對者,蔣介石也渡過瞭他一生中最嚴重的政治危機。這些德式訓練的軍隊,同時也被用於“剿共”軍事。由於蔣介石利用德國軍事顧問來訓練軍隊,紅軍就要被他們俘虜的國民黨軍官來給紅軍戰士講授德式戰術課,例如《多種武器的使用與作戰》等。這大概有點冷幽默的味道,德國軍事顧問的訓練方式,居然在國、共兩黨的軍隊中被同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