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04:06
所謂供給制,就是軍事共產主義。從1927年秋中國工農紅軍建立井岡山根據地開始,中共部隊和機關就實行軍事共產主義的“供給制”;而根據地的企業有的實行完全供給制,有的實行供給制 工資混合制。供給制下的人數,在土地革命時期有幾十萬人,抗日戰爭時期上百萬人,解放戰爭時期擴展到幾百萬人。
“工農紅軍”稱號的由來
1927年12月11日,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領導的廣州起義,部隊打出瞭工農革命軍的旗幟。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民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成立瞭當時最強大的一支工農武裝,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5月25日中央發佈《中央通告第五一號 軍事工作大綱》,明確規定:“可正式命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不久,毛澤東、朱德又根據中央6月4日“關於你們的軍隊,可正式改稱紅軍”的指示信,正式將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接著,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先後奉命改稱為紅軍。
早期蘇區的供給制
紅軍及蘇區根據地的經濟來源是怎樣的呢?
紅軍的經費來源多樣化。並不僅僅依靠紅軍小部隊打土豪和軍事繳獲,大部隊紅軍和穩固的紅色根據地,主要還是要依靠稅收。蘇維埃政權也把當地出產的一些特殊物資運到國民黨地方軍閥控制的地區銷售,以此獲得很多經費。還有共產國際每月提供分支機構中共分部相當於30萬銀圓的經費,秘密支付美金或盧佈。(根據高幹回憶錄及俄羅斯解密的共產國際檔案)
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瞭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簡稱“蘇區”,乃是農民起義的地方割據政權,紅軍日益壯大。1932年中共軍委發佈訓令,統一規定紅軍部隊夥食費每人每日大洋1角,或口糧1斤6兩(舊秤1斤=16兩),菜金3分錢;相當於每月3銀圓(約合2009年人民幣180元)。出差人員夥食費每人每日大洋2角 (約合2009年人民幣12元)。
零用費數目,指揮員與戰鬥員同等,但不定期發放。什麼時候發放呢? 通常是在采用武裝暴力“打土豪”以後,基本上平均分配“戰利品”。對於專業人員(醫生、電報員、機修工等)每月津貼不超過大洋10銀圓(約合2009年人民幣600元)。中央和地方的幹部待遇略低於部隊。我們還可以註意到,這種分配的內容主要是解決填飽肚子的生存問題,而並不保證“穿衣、住房”的條件。基本概念是“民以食為天”。
跟20世紀30年代的城市相比,這樣的生活水準是較低的。但要是跟當地(特別是赤貧地區)一般饑民相比,這樣的生活就可以滿意瞭。
在“蘇區”供給制下生活的文化人有瞿秋白、馮雪峰等,以及後來跟魯迅筆戰的楊邨人等,每月發給生活費20 50銀圓不等。
長征中的衣食住行
1934年紅軍長征時脫離江西蘇區根據地,轉戰經過14個省區: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國民黨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陜西,其中包括少數民族聚居區或無人區,以及敵占區;衣、食、住、行幾方面都遇到常人無法想象的難題,克服這些難題付出的代價通常不亞於征途中的戰鬥。
各主力紅軍長征出發前,大都由蘇區政府保障軍服供應,樣式都是仿蘇俄紅軍的八角帽、列寧裝,綴紅色帽徽和領章。不過農村根據地多靠民眾手工制衣,樣式、顏色不完全規范。中央紅軍從蘇區突圍前,每人發放瞭一套新軍裝,經過近3個月轉戰多已磨損。紅軍占領遵義後休整半月,被服廠日夜開工,為每人補充瞭一兩套新軍衣,此後行軍9個月未能更換,到達陜北時多數人已衣衫襤褸。紅四方面軍從川陜蘇區開始長征後,進入荒涼的川康邊藏區達一年多時間,佈匹難得,指戰員們用羊毛和犛牛皮自制毛衣、皮衣。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各部隊人員服裝顏色雜亂,但唯一統一的標志是仍戴著一頂紅五星八角帽,徐特立老人的紅軍帽就是自己在長征路上做成的。
長征途中的糧食供應,主要靠打土豪,就是沒收地主富戶的財產(主要取銀圓)購買衣食用品,少數由捐助、欠借農民存糧的方式解決,籌糧籌款成為各部隊一大重要任務。中央紅軍西征出發正值秋收後,地主大都谷物滿倉,便於沒收征發。對貧苦農民,紅軍采取花錢買糧,或開具借條,不許無償索取。長征中最缺糧的時期,是進入人煙稀少的川康少數民族地區這段時間,部隊執行民族宗教政策,不允許打土豪,主要是用銀圓向土司購買糧食。據記載:“阿壩地區藏、羌、回、漢各族人民為供給前後在此過往的10萬紅軍的糧食作出瞭巨大貢獻。”毛澤東到延安後曾說過:長征在川西北,我們是欠瞭藏族、羌族人民的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