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勝利後的瘋狂:國民黨為何丟掉民心

2016-08-13 16:08:56

  1945年8月,中國人民經歷八年艱苦抗戰,終於迎來瞭最後勝利的一天。然而就在抗戰勝利之時,國民黨當局在從日偽占領區接收瞭相當大一筆物質財富的同時,卻因為接收中大規模的貪污舞弊而失去瞭全國的民心,成為其在接踵而至的內戰中迅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爭搶戰利品的一場混戰

  抗戰勝利的迅速到來,多少出乎國民黨的意料。因此對於接收問題,缺乏充分而周密的準備,導致接收事務一開始即弊端百出。接收之初,蔣介石令陸軍總部“指導監督並得全權處理收復區內一切黨政各事務”,而在實際上,是由各戰區接收機關為主、由行政院各部會特派員和各省市政府成員組成的接收委員會負責接收,這就難免造成接收中的各自為政,混亂不堪。當時參加上海接收的單位多達數十傢,以至於為瞭一艘輪船,就多達六個單位搶著接收,這本身就為官僚的貪贓枉法提供瞭方便。當時隨陸總參加接收的蔣介石侍從室秘書邵毓麟認為:“行政經濟接收情形極壞”,“陸總對於全國收復地區的一般政務,無權亦無力處理,軍與政,既不能配合,黨也未曾發生作用,而我行政院各部會對偽組織中央各部會的機構與事業的接收,不但事前沒有‘敵情觀念’,而且也沒有一張藍圖,可供我各部會間彼此分工合作的參考。”曾任上海市市長的吳國楨也在其晚年的回憶中指出:接收沒有任何事先準備好的計劃,事先也沒有設立任何良好有效的行政機關,因此,出現瞭爭搶戰利品的一場混戰。所有政府的不同機構都被賦予沒有中央監督而接收敵方財產的權力,結果,他們的行為猶如當年的侵略者。

  為瞭解決沒有統一的接收機關所帶來的一連串問題,1945年10月中旬,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在上海設立瞭行政院院長駐滬辦事處,以統一接收工作,改變政出多門的情況。接著在10月下旬,正式成立瞭行政院收復區全國性事業接收委員會,將經濟、交通、金融方面的全國性事業,交由該會統籌接收。該會由行政院副院長翁文灝主持,並在各重要區域(如上海、北平、青島、廣州等地)設立敵偽產業處理局。這使接收有瞭相對統一的機構,並發佈瞭有關規章制度,但因為它們成立時間較晚,以前接收的許多敵偽產業既不可能交還,帳冊亦難以查找,而且由於它們和各機關尤其是有實權的軍政機關在接收上的矛盾,它們的工作仍面臨著相當的困難。據當時河北平津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局長孫越琦回憶,要把原有各機關接收的產業完拿過來統一處理,就如同要他們把剛到嘴的肥肉又吐出一樣,談何容易。何況,“接收辦法公佈既晚,且復一再變動,致敵偽產業,先經軍事機關接收,復經地方機關接收,又經主管機關接收,接收一次,損失一次,至於不肖官吏軍警勾結地痞流氓,明搶暗盜,所在多有,損失更所不貲。敵偽強占或強租強買人民房屋,經各機關接收後,任意占用或封鎖,使人民無屋居,此為各城市之普遍現象。”

  關於接收敵偽產業的總數量,現有統計數字不一。因為當時法幣幣值變動劇烈,以法幣計算其價值很難得出確切數字,而且以美元計算,在換算時亦無困難。現有統計低則3億美元,高則8億美元。以接收地區論,據1946年底統計,接收數量最大的蘇浙皖區,接收總值達到法幣12648億元,僅金銀首飾價即達1650億元,房地產1348億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