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什麼不允許百團大戰結束?

2016-08-13 16:17:16

  百團大戰是我國抗日戰爭史上頗具爭議的一次戰役,在不同的階段它甚至受到瞭截然相反的評價。百團大戰結束後,黨中央的領導對這次大戰提出瞭批評。可是你知道嗎?在百團大戰期間,毛澤東其實是不允許百團大戰結束的。那麼,毛澤東為什麼不允許百團大戰結束呢?這還得從百團大戰發起的背景原因說起。

  百團大戰的背景

  1939年,日軍集中瞭分散在長城、華北、東北的部分軍隊,以鐵路、公路等交通線為依托,對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連續發動大規模掃蕩,並在荒原挖溝築堡試圖阻礙抗日力量的進攻,實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借此控制並逐漸縮小抗日力量。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頻頻戰敗。而此時八路軍的隊伍經過發展壯大,兵力已經達到瞭幾十個團。但是,由於戰士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且武器裝備落後。毛澤東對朱德、彭德懷等說明紅軍隻能打遊擊戰,不宜發展運動戰,要將紅軍的實力隱藏起來,秘密發展。但彭德懷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想法,於是毛澤東與彭德懷等人達成共識:以遊擊戰為主,但不排斥條件有利於我軍的運動戰和正面戰。

  毛澤東不允許結束百團大戰的原因

  平型關大捷的鼓勵

  經過瞭1939、1940夏季兩次掃蕩,日軍將集中於華北地區30餘萬日軍、滿洲國軍隊的分佈點不斷增加,力量分散,這對華北地區的八路軍集中優勢力量展開大規模進攻提供瞭有利條件。再加上,之前的平型關大捷讓八路軍士氣倍增。經過發展壯大的八路軍都想躍躍一試,再次攻打日軍,試圖打壓其氣焰。

  發動百團大戰的必要原因

  1940年以後,歐洲動蕩,日本一面加緊誘迫國民黨投降,一面加強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企圖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為瞭粉碎日軍的圖謀,打破其“囚籠政策”,克服國民黨頑固派對日妥協投降的危險,華北八路軍所屬部隊乘青紗帳和雨季,對日軍發動瞭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這次戰役的主要意圖是破襲日軍在華北的交通線。所以,不管怎麼樣,付出多少代價都必須要堅持發動百團大戰。毛澤東也堅決不允許讓百團大戰無功而結束。

  對日軍的仇恨

  日軍自發動侵華戰爭後,在中國實行“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在進入革命根據地進行大掃蕩之時,殘殺無辜的百姓,放火焚燒村莊,很多的革命份子都慘死在日軍的屠刀之下。再加上,日軍進入黃崖洞毀壞瞭兵工廠,新仇加舊恨,八路軍對日軍的仇恨已經到瞭忍無可忍的時刻。作為八路軍的領導人,再怎麼清醒明智也無法不顧及戰士的感受。於是,毛澤東審時度勢,覺得日軍兵力分散,比較容易殲滅,加上我軍的鬥志昂然,取勝是完全有可能的,於是決定發動百團大戰。

  出於政治影響的考慮

  在與日軍交戰的蔣介石軍隊屢次戰敗,蔣介石的抗日信心在日軍的勸降中開始動搖。為瞭鼓勵全國人民抗日的信心,打破蔣介石的投降夢。也為瞭擴大中共八路軍的政治影響,1940年12月22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從延安致電彭德懷說:"百團大戰對外不要宣告結束,蔣介石正發動反共高潮,我們尚須利用百團大戰的聲勢去反對他。"於是,百團大戰在中央領導的支持下堅定地實施瞭下去。

  以上就是對為什麼毛澤東不允許百團大戰結束的有關介紹,如想瞭解更多詳情,敬請關註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