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平津戰役真相:用鮮血澆築的戰爭

2016-08-13 16:18:15

  平津戰役是繼遼沈戰役與淮海戰役之後的又一戰役,此戰役是解放戰爭的關鍵,是蔣介石敗自發動內戰之後主力基本全部被殲的一戰,所以,此戰可以說是用鮮血澆築的一戰,現在,就請大傢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平津戰役,這場掩埋瞭多少鮮血又用瞭多少鮮血澆築的戰役吧。請記住這一刻,我們的和平是用先人的鮮血澆築出來的。

  平津戰役的爆發背景

  在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正在勝利發展之際,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31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共一百萬人,聯合發動瞭平津戰役。當時,華北國民黨傅作義集團除有5萬餘人分駐歸綏和大同外,有兵力50餘萬人,位於東起北寧路的山海關、西迄平綏路的張傢口的約500多公裡的狹長地帶上,並以塘沽為海上通道口。

  在這部分軍隊中,屬傅作義系統的有17個師(旅),屬蔣介石系統的有25個師(旅)。

  蔣介石的敗北:因傅作義對其深懷戒心

  在此之前,蔣介石已提出要傅率部南撤,加強長江防線。傅作義對蔣介石的排斥異己深懷戒心,不願南撤。

  這時,傅作義所部為解放軍在東北的勝利所震懾,已成“驚弓之鳥”,但估計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後需要有3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時間,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入關作戰。傅作義根據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不斷收縮兵力,先後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準備隨時從海上南逃或西竄綏遠。

  而如果傅作義集團撤走,人民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國民黨長江防線得到加強或保存較多作戰力量,這對今後作戰是不利的。因此,穩住華北敵軍,使它不迅速決策南逃或西竄,就成為能否實現就地殲敵的關鍵。

  解放軍戰略:“圍而不打”“隔而不圍”

  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平津戰役,東北野戰軍主力在遼沈戰役結束後不久,從1948年11月23日起,就提前結束休整,取捷徑隱蔽地揮師入關。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和華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一道,以神速動作,先用“圍而不打”或“隔而不圍”的辦法,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傢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截斷瞭他們南逃西竄的通路,並調動原駐天津、塘沽的國民黨軍隊第九十二、九十四、一○五軍進到北平地區。

  “先打兩頭、後取中間”

  在12月下旬連克西頭的新保安、張傢口。在新保安殲滅傅作義嫡系主力第三十五軍1600人,在張傢口殲敵第十一兵團部和第一○五軍5.4萬餘人。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的平津前線總前委。

  當東頭的天津守敵拒絕接受和平改編後,1月14日,解放軍以強大兵力發起對天津的總攻,東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22個師34萬人在劉亞樓指揮下,經過29個小時激戰,攻克瞭這座堅固設防和重兵守備的大城市,天津國民黨守軍10個師13萬人全部被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天津解放後,塘沽守敵乘船南逃。

  和平談判 解放北京

  為瞭使北平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破壞,解放軍在圍城後,派出代表同傅作義接觸。由於解放軍力量的強大和作戰部署的迅速完成,由於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義終於決心順應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聽候改編。1949年1月31日,傅部移動完畢,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基本上解放瞭華北全境。在綏遠,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國民黨軍隊,經過相當時間,在董其武率領下於1949年9月通電起義,接受改編。這樣,對今後如何解決國民黨軍隊便有瞭天津、北平、綏遠三種方式。

  以上是小編就平津戰役的真相一事所做出的相關解說,從以上所述我們可知,一場戰爭的勝利是多麼的來之不易,而其中又是用瞭多少的鮮血來堆積,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對於當時的戰況也差不多忘記瞭,對於人們來說,這隻是一場戰爭,歷史上發生的戰爭多瞭去瞭,但是,居安思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關註這場戰役,更應該銘記和緬懷這些對解放全中國的烈士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今天的一切,好瞭,如您還想要瞭解更多與平津戰役香港港事跡,敬請關註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