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18:00
在遼沈戰役中,林彪被任為中共東北野戰軍的總指揮,按理說他本應獨立決定東北解放軍的作戰策略及攻打何處。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縱觀整個遼沈戰役,林彪在決策上一直是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到最後,毛澤東隻好逼著他開打。那麼,遼沈戰役中毛澤東為什麼逼著林彪開打呢?這還得從林彪的作戰風格說起。
林彪的作戰風格
林彪素來以謹慎小心著稱。他一向不喜歡做沒有把握的事,打沒有把握的戰,一旦覺得有贏的希望,便會一心一意的堅持打下去。在他被任為東北野戰軍之後,這個毛病還是沒有改,再加上之前的四平之戰損失巨大,林彪更謹慎瞭。因為當時的我軍還沒有進行過幾十萬大軍共同出擊的運動戰。西北的彭德懷,華東的陳粟,華北的聶榮臻,其軍力差的較遠,當時幾乎同時進行的最大戰役是“濟南戰役“,14萬人攻城,18萬人打援,有百萬根據地的老鄉來支援後勤。而東北野戰軍幾十萬大軍要繞過長春和沈陽長途攻擊錦州,錦州西面是侯鏡如,東面是兩支王牌軍組成的機動兵團廖耀湘,沈陽有衛立煌的十四萬守軍。長春守敵仍然在堅持等待援軍。所以,林彪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實不主張強攻,而是主張圍守。
毛澤東逼李彪開打的原因
東北是當時中國重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和最大的產糧區,也是侵華日軍最早侵占的地區,因此國共兩黨都很重視這個地方。毛澤東因此也非常希望李彪能早日解放東北,扭轉國軍對共軍的長期打壓的局勢。
當時的東北是全國唯一一個人民解放軍軍力超過國民黨軍隊的地區,1948年8月,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已控制瞭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且國軍雖在東北有守軍,但被分割、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由於部分北寧鐵路為人民解放軍所控制,長春、沈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供應匱乏。共軍此時攻打國軍有制勝的把握。
林彪帶領東北野戰軍攻打長春,久攻不下,士氣受挫。而長春的國軍閉城不出,東北野戰軍遊離在外,無用武之地,這正好達到瞭蔣介石以此牽制共軍的目的。而毛澤東一心隻想解放東北,打擊國民黨軍隊的士氣,所以寧願冒險也要攻下長春。因為長春攻打失敗,東北野戰軍遭受瞭損失,毛澤東就要求林彪帶領東北野戰軍南下攻打北寧線的要塞錦州。
錦州是東北地區的門戶,如若占領瞭它,就等於是斷絕國軍撤出的道路,把國軍關起來打,形成“關門打狗”之勢。這樣使得東北地區長春、沈陽之敵,都處於孤立無援之絕境;其次,打錦州,必使錦州南北之敵前來救援,我們則可以趁機殲滅援敵;第三,這樣再打沈陽就容易得手,而長春之敵也可能迫於大軍壓境而投降。這一切雖然做起來比較冒險,但是如若成功,那麼後期解放東北便易如反掌。這對摧毀國民黨的政權有極大的打擊。而林彪不願意冒險,使這些計劃不能實現,毛澤東甚是氣憤,覺得林彪是個膽小鬼,才大費周章的逼他開打。
毛澤東逼林彪開打的評價
很多人都說林彪當時為什麼那麼傻,那麼保守。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很喜歡當事後諸葛,看到這個結局瞭才倒過來罵林彪,可是這些形勢及能否取勝的結果林彪當時並不知道啊。他帶著整個東北的共軍主力,一旦失敗就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林彪如此猶豫也是應該的。
以上就是對遼沈戰役毛澤東為什麼逼林彪開打的有關介紹,如想瞭解更多詳情,敬請關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