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18:25
但一個小竹棍的故事讓今天的人們可以看到當年支前的場景:1948年秋天,山東農民唐和恩帶著原來要飯時使用的一個一米長的小竹棍,從傢鄉山東膠東地區萊東縣出發,在此後五個多月的時間裡,唐和恩帶領的小車隊和千萬個支前隊伍一樣,冒風雪,忍饑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自己吃“三紅”(紅高粱、紅蘿卜、紅辣椒),省下小米、白面供應部隊。遇到刮風下雨,就把蓑衣、棉衣脫下來蓋在軍糧上。淮海戰役軍需的9.64億斤糧食,就被唐和恩這樣的普通民工運到瞭前線。
而在唐和恩的竹棍上,刻下瞭他所經過的每一個地方:水溝頭-平度-臨淄-蒙陰-臨沂-徐州-蕭縣-宿縣-濉溪口??包括江蘇、山東、安徽三個省88個城鎮和村莊。
據統計,淮海戰役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其中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轉運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1 萬人。他們不止是運輸隊,還是擔架隊、衛生隊、預備役部隊,國民黨的80萬軍隊需要對抗的遠遠不止中野和華野的60萬大軍。
反觀國民黨部隊,在淮海戰役之初,他們制定的作戰計劃是沿著鐵路固守,就是因為他們後勤的補給徹底依靠鐵路。當初黃維兵團趕往徐州,中野對黃維兵團的伏擊目的性非常清楚,因為當地隻有一條路可以通過坦克和拉後勤輜重的大卡車,在他們的必經之路設伏就行瞭。但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黃維兵團也隻能選擇這一條路。
連最起碼的軍事保密都做不到瞭,這還打什麼仗?
民心向背
劉瑞龍1948年秋在中共豫皖蘇中央分局擔任財經辦事處主任,據他回憶:黃百韜兵團被殲滅後,黃維兵團從豫西趕來增援,徐州與蚌埠的國民黨軍南北對進,南北僅相距100多公裡試圖三方會師。這一階段華野和中野集中到一起,前方 150萬人吃飯,加上連續作戰,每天僅糧食就需要500萬斤,彈藥也很緊張,傷員也得不到後運。
碾莊,淮海戰役中黃百韜兵團的核心陣地。
年過半百的村民張樹仁還記得他小時候村裡有許多殘疾人,現在,這些老人都不在瞭,但是他們把對淮海戰役的記憶留給瞭張樹仁一代。張樹仁指著鎮北一條10米寬的河說:“當時黃百韜的部隊利用這條河構築瞭強大的工事,給華野造成巨大傷亡”。李慶福說:“攻擊部隊幾乎是用屍體填過去的”。除瞭子彈,李慶福還背著7天的口糧,戰鬥一打就紅瞭眼,整整 6天沒有合眼。
李慶福清楚地記得,打碾莊時的支前民工都是山東人,除瞭口音,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饃饃片跟窩頭。他說:“山東沒有大米,都把饅頭切成片,或者用雜糧做成窩頭讓我們帶著。”
戰爭結束後,各解放區的籌糧統計顯示:膠東、渤海、魯中南地區籌集瞭糧食3.9億斤,超過總量9.64億斤的三分之一。郯城是魯南地區一個普通縣城,人口40萬,縣府存量隻有100萬斤,但上級下達的繳糧任務是400萬斤,郯城最終繳糧500萬斤。幾乎是勒緊瞭腰帶去支前。
費縣民工王奎行,帶著8名同伴,3次沖上火線,救瞭16名傷員,父親病故也未能回傢。莒南縣擔架隊有2797 名成員,1200人沒有棉褲,1390人沒有鞋子,但是卻在寒冬臘月中奔走在前線。其中,特等支前功臣朱正章腿生凍瘡,腫脹難忍,仍拄著拐杖堅持送傷員,連續8趟,往返300餘公裡,他甚至用自己吃飯喝水的碗給傷員接大小便。
沂水縣民兵連一排,在排長張伯高的帶領下,為部隊服務三個月,押解戰俘2180名,全排集體立功。民工李匯文拒絕瞭國民黨俘虜的金錢收買,並將俘虜用於賄賂的銀元上繳。
“人民的母親”日照縣范大娘,將三個兒子送去參加解放軍,先後犧牲。她聽到噩耗後,仍一如既往地納底子趕制軍鞋。
李慶福的解釋是:“山東是革命老區,都向著八路軍。”他甚至認為,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軍,後期戰鬥力和戰鬥意志直線下降是因為在山東抓瞭太多壯丁。他說:“山東人都知道八路軍好,他們能向著國民黨嗎?”
以上是關於外國人眼裡的淮海戰役詳情,如你想瞭解更多信息,敬請關註中國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