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會戰:美國軍事專傢如何看待國軍的失敗

2016-08-13 16:18:25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最大的戰役,這場國共兩黨的內戰也震驚國外一些軍事上的關註。而這場戰役最終共產黨60萬消滅瞭國民黨80萬大軍。那麼對於這次經典戰役,外國人是怎麼看待的?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瞭解下吧。 

  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的鮑嘉禮博士曾四次來到徐州,在碾莊、雙堆集、陳官莊等舊戰場考察。鮑嘉禮寫有研究淮海戰役的專著《Movingtheenemy:OperationalArtinthechines ePLA’sHuaiHaiCampaign》,譯成中文大致意思是:《調動敵人:中共軍隊在淮海戰役中的策略》。

  鮑嘉禮經常在課堂上以淮海戰役考察學生:如果你是黃百韜,你會如何抉擇突圍路線;如果你是黃維,你會如何構築防守陣地;如果你是杜聿明,你怎麼安排撤退。

  這位美國軍事專傢很自信地提出瞭三點見解,作為解釋國民黨一敗塗地的理由:第一,國民黨沒有建立起應有的後勤體系;第二,國民黨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指揮體系;第三,國民黨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情報體系。

  1948年9月,濟南戰役後,國民黨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曾擬定一個“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準備趁當時華東野戰軍大戰之後,發動突然襲擊。當時華東野戰軍許多部隊已經很疲憊,軍事指揮的將領正在延安開會,可以說襲擊具有突然性和隱蔽性,蔣介石也批示“此案可行”,並定於當月15日攻擊,最終因為杜聿明被調任東北而作罷。

  鮑嘉禮說,即便是杜聿明按照計劃發動瞭突然襲擊,取勝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沒有建立相應的後勤、指揮、情報三個體系,再多的部隊都是一盤散沙,不堪一擊。

  負責接待鮑嘉禮的淮海戰役紀念館宣教處賈萍告訴本刊:“我繼續問他,既然你提出瞭國民黨失敗的致命因素,那能說說共產黨勝利的原因嗎?”

  鮑嘉禮愣瞭愣,隨後用並不熟練的中文唱起瞭“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以及“大海航行靠舵手”,並手舞足蹈起來。這是兩首文革時期很流行的歌,這位美國人認為,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是共產黨軍隊強大的原因。

  在西方的軍事研究中,素來摒棄意識形態和精神作用,比如鮑嘉禮,在研究國民黨軍隊的失敗時,就沒有把國民黨的政治腐敗考慮在內,而國內的許多軍事研究者都會把這一因素作為國民黨失敗的重要原因。但是,鮑嘉禮為什麼偏偏用精神的因素去分析共產黨的軍隊呢?也許,鮑嘉禮的解釋也並不完全客觀。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60萬戰勝80萬呢?

  古今中外的戰史中,以少勝多的戰例並不鮮見,唯獨在淮海戰役中,每次都是軍事實力占優勢的國民黨在這場140 萬軍隊的交鋒中,整師、整軍、整個兵團的被消滅,而自己竟然連消滅對方整團建制的戰例都沒有。

  難道是他們的將領愚蠢?臺灣史籍廣泛轉引所謂毛澤東給前線部隊的一封親筆函稱:“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保存實力,待機取勝。”以前有史料稱,與其交手的部隊都按蘇北口音喊他“狐貍”。

  難道是士兵不夠勇敢?可是在抗戰中,國軍第五軍與日軍號稱“鋼軍”的王牌第五師團血戰昆侖關,擊斃日軍第22旅團長中村正雄。第十一師(十八軍前身)在重慶保衛戰中死守石碑要塞,殲滅日寇一千餘人,使敵軍未能占領石牌要塞,保證瞭鄂西大捷。

  而且,從戰役的開始到結束,都是軍事實力居劣勢的60萬軍隊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攻擊那80萬,是什麼因素讓共產黨人領導的部隊有如此強烈的必勝信念呢?

  獨輪車的選擇

  華野在進攻之前,已經力所能及的疏散周圍的村民,避免傷及無辜。然而,另一股人群卻冒著炮火沖進碾莊,往裡運彈藥、食物,往外抬傷員。

  他們不是軍人,是老百姓

  陳毅名言“淮海戰役是用獨輪車推出來的”,這一直被認為是對淮海戰役的經典評價,但這畢竟是非常籠統的說法,究竟有多少獨輪小車?背後是什麼樣的一支力量?除瞭推獨輪小車之外,他們還做瞭什麼?

  500多萬支前力量

  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於2007年9月投入使用。除瞭原先陳列的陣亡先烈、戰役進展,特地開辟瞭兩個展廳,內容隻有一個——支前民工。賈萍負責瞭“支前廳”的內容搜集,她說:“因為年代久遠,開始搜集當年的物件非常困難,具體的文字資料也並不多。另外,研究者更多地偏重軍事的敘述,加上幾十年來習慣‘高大全’人物的塑造,因此支前民工具體的生活並不清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