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國軍在抗日戰爭中的經典戰役 成功抵抗日寇的侵略

2016-08-13 16:22:14

  歷史意義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奇襲美國珍珠港,同一天,日陸軍23軍開始進攻香港,為使攻占香港順利進行,日軍大本營命令駐湖南地區的11軍向湘南進攻,以牽制中國軍隊南援行動。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接受命令後,於12月13日發佈瞭第三次進攻長沙的命令。

  蔣介石十分重視第三次長沙會戰,親臨南嶽督促部隊作戰。薛嶽當時指揮的軍隊共13個軍約17萬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56000餘人,俘虜139人,中國軍隊傷亡28000餘人,中國軍隊取得輝煌勝利!這是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一的勝利,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這時候日本的南方軍,在百日之內,就橫掃盟國在亞洲所有的據點與要塞。

  西方國傢的軍隊,在被日軍擊敗之後,真正知道瞭落後的中國能夠單獨地對抗日本如此之久,實在是有著過人的能耐。美國記者福爾門氏在報道中說:“中國第三次長沙大捷,證明瞭兩個原則,那就是中國軍隊的配備,若能與日軍相等,他們即可很輕易地擊敗日軍。”英國《泰晤士報》說:“12月7日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

  就歷次中日戰爭中的戰場成果與記錄而論,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績應是最為輝煌的,就兵力動員的規模以及日軍死傷來看,中國軍隊在長沙大捷的表現,比在臺兒莊、萬傢嶺、昆侖關、上高會戰所得的勝利,還更為出色。而薛嶽將軍更是因此得到日軍的“長沙之虎”的封號。

  國軍抗日經典戰役之:昆侖關戰役

  廣西昆侖關戰役自1939年12月開始,至1940年1月結束,主將白崇禧和張發奎指揮中國軍隊英勇作戰,保證瞭桂南國際援助通道的安全和暢通。本次戰役國軍有15萬多人參戰,傷亡2.7萬,日軍近10萬人,3萬人傷亡。

  戰役結果

  日軍把第5師團、近衛混成旅團、臺灣混成旅團組合成為第22軍,由原第18師團師團長久納誠一擔任軍司令官,而該師團則調回廣州。於廣州新設立華南方面軍司令部,安藤利吉任司令官。因為兵力有限,第22軍放棄許多地方,僅由第5師團占領南寧市及附近十公裡地帶;近衛混成旅占領邕江南岸;臺灣混成旅占領邕欽公路各要點。

  1940年2月22日蔣主持檢討會,獎功罰過。此外,蔣還宣佈:桂林行營不再指揮各部隊,按戰鬥序列歸第四戰區指揮;第四戰區司令部由韶關遷移到柳州。

  1940年2月26日,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宣佈:“當前已無反攻南寧的必要。”整個桂南戰役到此結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