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17:58
談及第一次鴉片戰爭,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段屈辱史。在這次戰爭中,中國割地賠款開始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瓜分,似乎清政府把中國輸的徹徹底底。那麼,讓我們來深入探討一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誰是最後真正的贏傢呢?
很多人都知道,在鴉片戰爭前夕,歐洲已經在轟轟烈烈地掀起工業革命的熱潮,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更是成為瞭世界第一強國,建立瞭“日不落”帝國。而此時的中國,官場腐敗橫行、知識分子奴顏婢膝、國民愚昧無知,國防弛廢,農民起義運動頻繁爆發。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瞭我們的國門,戰敗後的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瞭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給英國,並開放通商口岸,將關稅大權交給瞭英國控制。
英國的“收獲成果“
在賠款方面,清政府輸瞭這場戰鬥,並給與瞭英國很多的好處。在《廣州合約》和《南京條約》中,清政府給與英國分別賠償瞭600萬和2100萬的賠款。這筆巨額的賠償款,給當時缺乏軍費的英國提供瞭較為豐厚的補助。事實證明,英國用這筆賠償款大力加強軍隊的建設,為英國擴張殖民地提供瞭很大的幫助。
在割地方面,英國自此占領瞭香港,為其後期在中國的殖民擴張提供瞭一個良好的駐中國的大本營。同時,香港是一個港灣城市,有良好的港運停泊優勢,英國將這個地方變成其銷售國內工業品的絕好倉庫。
在貿易自由和關稅方面,英國控制瞭中國的關稅主權,英國的商人可以自由出入中國進行貿易。這使英國商人將大量的工業品輸入中國,並將中國變成瞭他們巨大的原材料供應地,大大減少瞭他們的生產成本。英國商人因此獲得巨額的利益。
在管轄方面,英國商人享有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中國犯罪可不受中國法律制裁。英國商人在中國的領土上享受到瞭異於他人的特權。
同時,英國強迫清政府打開數個通商口岸,英國的商品從此更是遍佈我國的市場。英國商人也借機進入中國的沿海地區開辦工廠。
中國之“得利“
很多人都會質疑,在這個中國滿盤皆輸的結局裡,中國又能有什麼“得利“的地方呢?其實不然,凡事皆有兩面性。中國表面上是輸瞭,但權衡得失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最後的贏傢。
在經濟上,由於長時間以小農經濟為主導,遏制瞭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英國商品的大量湧入,迫使中國傳統的手工業生產者開始改進技術,以求生存。雖然這是一種殘酷的優勝略汰方法,但終究是促進中國開始進入工業時代。英國商人在我國沿海開辦工廠,引進瞭新的技術,也為中國的就業帶來瞭一定的益處。而清朝舊官僚和商人也因此掀起瞭一場辦廠風潮。
在軍事政治上,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讓自持天朝的清政府開始變法圖強,尋求更好的抵禦外侮的方法。清政府為此還開始籌備組建一支精幹、設備良好的新式軍隊。清軍開始註重海防並勤加操練,戰鬥力大大增強瞭。清政府在政治上開始向西方學習,試圖變法,創建一個新的統治制度。
在文化上,因為打開瞭通商口岸,西方的文化科技便隨著英國商人和傳道士的傳播,漸漸走進瞭中國,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這打破瞭閉關鎖國給國人帶來的視聽和思想上的局限。有一部分思想先進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並為求真知、技術而去往西方國傢學習。
總的來說,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中國失去瞭很多東西,但得到的則是更多。所以,論及誰才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最後贏傢,當中國莫屬。
以上就是對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誰是最後真正贏傢的有關介紹,如想瞭解更多詳情,敬請關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