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18:04
很多人都將第一次鴉片戰爭視為是一場清政府落後挨打的屈辱戰役。在很多人的理解中,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具備當時最先進國傢技術水平,並且當時的清政府由於長時間的閉關鎖國,而遠遠落後於世界國傢大潮。在這麼相差甚遠的兩個國傢之間發生戰爭,好像結果並無懸念。但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真的沒有打贏的希望嗎?請看小編為你一一解析。
清政府和英國的實力對決
中英的背景比較
中國自明朝就開始關閉港口、限制貿易,國力漸衰。清朝末年 ,由於長時間的閉關鎖國,導致清政府沒有和其他國傢有較多的來往,清政府也沒有向西方國傢學習近代的科技 文明。小農封建經濟長期以來都占據瞭中國的主導地位,大大遏制瞭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加上官僚貪腐成風,土地兼並嚴重,封建專制發展到瞭極點。隨著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統治時刻面臨著危機。
而此時的英國已經率先完成瞭工業革命,成為瞭擁有眾多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進入瞭資本主義社會。為瞭將工業品銷售出去,英國四處尋覓可以給他們原材料和提供廣闊市場的殖民國傢。此外,隨著英國經濟的發展,其國傢軍隊的武器裝備及士兵的身體素質也大大增強。
中英的經濟實力比較
中國自持為上邦之國,不願大開門戶與外國貿易往來。但由於中國長期以來社會都以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為主導,也甚是富庶。而此時的英國雖已經完成瞭工業革命,但工業革命使得勞動力變得昂貴,且因生產產品過多而導致市場競爭力大,工業品滯銷廉價,容易出現經濟危機。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而英國出口的羊毛、尼絨等工業制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再加上,英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由此可見,此時中國的經濟實力是比英國強很多的。
中英的政治外交比較
中國清政府長期實施封建制度,官僚腐敗成風,土地兼並嚴重,導致人民起義運動頻發,沿海又經常受到外國軍隊和海盜的進犯,清政府內憂外患不斷,封建制度時刻有瓦解之勢。而英國則已經進入資本主義工業時代,政治統治穩定,國力增強,政府深受國民的擁護。
中英軍隊設備的比較
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持續瞭兩年,這兩年裡,英軍反反復復的侵犯我國的沿海城市,並未長期占領或者深入我國內陸。這是因為,英軍並沒有像我們想的那樣強大,在軍事上並沒壓倒性的實力優勢,所以才會這般猶豫。
我們來看看當時清軍和英軍的武器裝備。當時,還沒有發明蒸汽機船,英國火力最猛的“英國皇傢艦隊”其實也是用木船制作的,靠人力劃和風力推才能前進,這與清軍的戰船其實並無二異。“英國皇傢艦隊”的大炮射程也就僅僅是幾百米而已,而且大炮的炮彈,是石頭或者鐵制的大圓球,這還遠遠不如清軍的大炮設備。所以,我們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英軍剛開始到達中國海面之時,不被中國清政府所重視瞭 。
在戰船大小上,英國的船比較大,一艘船平均能容納約300戰士,船上最多能放70門炮。中國的船規格比較小,最多能容納100多人,每艘船大致平均配備20門炮。英國出動的“英國皇傢艦隊” 是當時的精英部隊,其中可以調動的16艘戰艦,都身經百戰,裝備齊全,技術先進,戰鬥力較強。相比之下,中國的船數量是多,但缺乏戰鬥經驗,且設備老化。但清軍作為駐守海防的一方,其還是主要在陸上與英軍對戰的,這對清軍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影響。
再看當時英軍和清軍的武器,英軍當時已經用槍瞭,而清軍仍是用大刀長矛,但是當時的槍,不能連射,而且射程才幾米,裝填子彈需要至少好幾分鐘,所以用洋槍對付人口壓倒性優勢的中國,並不具有很明顯優勢 。
綜上,其實清政府和英國並沒有太懸殊的差別,甚至清政府大部分條件都是優越於英軍的,也就是說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其實有打贏的希望的。那為什麼清政府最後會輸的一敗塗地呢?其實是清政府統治者太過於自持中國地大物博,經濟實力雄厚瞭,總是覺得即使割地賠款也不會對清政府的統治有多大的影響。並且,清軍長久未戰,很多士兵荒廢操練,甚至畏戰。仔細看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整整兩年,又有幾場戰役。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來議和協商簽約的。由於清朝皇帝的信念不堅定,才導致,戰爭還沒有開始多久就要求議和、投降,最終才導致清政府的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