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兵變案件經過 孫立人兵變案真相

2016-08-15 21:21:26

  1949年12月,美國駐臺“大使館”代辦斯特朗和前美國駐臺北領事克倫茲抵臺。他們向孫立人明確表示:如果孫願意控制“國民政府”,美國將予以全力支持。孫立人婉拒。

  然而,美國方面並沒有因為孫立人的冷淡而放棄努力。1949年底,蔣介石的心腹鄭介民赴美,西太平洋美海軍司令白吉爾對鄭介民露骨地表示,必須任命一位新的臺灣省主席,否則他們將撤出臺灣。12月28日,白吉爾詰問臺駐美武官:為什麼“臺灣防衛司令”孫立人沒有“充分的權力”?白吉爾還對蔣介石的密使說:必須兌現授予孫立人全權的諾言。

  在美國國內各界緊鑼密鼓地倒蔣的同時,美太平洋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也不甘寂寞。1950年1月,他派其情報處長韋龍比訪臺,聲稱:如蔣不願離臺,則不應幹預行政,麥克阿瑟可以派人入臺相助。蔣介石斷然拒絕韋龍比的提議。

  2月21日,麥克阿瑟竟然不與蔣介石打招呼,直接派專機去臺灣接孫立人。孫為瞭表示“清白”,請求陳誠核準。孫立人到東京會晤麥克阿瑟,麥希望他負起“保衛臺灣”的責任,並表示將盡力提供軍援。孫立人返臺後,向陳誠轉告瞭他在東京的情形。孫立人自以為這樣“透明”,可免遭蔣、陳的疑心。實際上,不去東京才是最好的選擇。

  在麥克阿瑟以軍人的莽撞向蔣介石示威的時候,美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已分別擬定瞭《臺灣政變草案》和《臺灣可能的發展》。《草案》建議以孫立人為指揮官,以“反共、保臺、聯美”為主旨,對蔣實行軟禁或放逐。《發展》則說:最近幾個月,各種報道均暗示,受過美國教育、現負責臺灣防務的孫立人,正計劃發動政變,俾使蔣介石成為有名無實的領袖,同時鏟除其親信。

  在美方日趨明白地將政變計劃付諸實施的感染下,孫立人也開始改變其曖昧的立場。1950年3月,美巡回大使吉塞普向艾奇遜報告說:“孫立人將軍陷於困境,他向我抱怨無權指揮海空軍,亦無人在‘宮中’幫他說話。”隨後臘斯克於5月30日向艾奇遜提出長篇報告。報告中建議:應告知蔣介石,要他離開臺灣,將權力交給孫立人,然後,由聯合國決定臺灣前途,臺灣獲托管後,即可宣佈撤消杜魯門1月5日決定不協防臺灣的聲明。這也表明美國國務院倒蔣態度日趨堅定明朗。

  6月19日,美國國務院制定出一份在臺實施政變的機密計劃。這份計劃規定:(一)美國如要達成防衛臺灣的目的,蔣介石及其黨羽必須離開臺灣,將一切權力交給由美國確定的中國人領袖;(二)上述步驟完成後,美海軍駐防臺灣海域,以防止中共攻臺或臺灣“反攻”大陸;(三)如蔣抵制這一計劃,美國應派出密使“以最嚴密的方式”通知孫立人,如果他願意發動政變,則美國提供必要的軍援。

  檔案顯示,實施此次計劃的密使為美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他被蔣介石稱為“我中國最良之友人”。1949年到1950年初,他為臺灣在杜魯門政府的禁令下購置大批武器立下瞭汗馬功勞。

  柯克尚未去臺灣,形勢就發生瞭戲劇性的變化:孫立人主動將一封密函送交柯克。孫立人在信中提出願意領導兵變以除蔣,但要求得到美國支持,至少是默許;他表示,一旦掌權,將制止腐敗,並在對付共產黨方面,更具彈性(即不強求反攻大陸)。

  杜魯門當時雖未立即作出決定,但鑒於其一貫的反蔣態度,國務院並未覺得會有什麼出乎意料的決定,所以,艾奇遜等開始緊張地部署政變前的準備工作。1950年6月23日,臘斯克與胡適在紐約佈拉薩大酒店會晤,並正式要求胡出面領導反共親美的自由派內閣以取代蔣,胡表示毫無興趣,還指責美國在盟友遭難的時候落井下石,不過,他認為蔣不宜再做“總統”。

  據檔案顯示,美國務院擬定的政變日期是6月的最後一個周末,並決定:在政變前,蔣介石“必須被解除權力”。然而,6月25日清晨,朝鮮戰爭爆發的消息傳來,艾奇遜等面面相覷,他們知道,美國的註意力將集中到朝鮮,而在朝鮮激戰的時候,是無法在一個並非沒有一點利用價值的“盟邦”發動政變的。蔣介石就這樣贏得瞭喘息之機!

  時機成熟 炮制冤案

  孫立人雖是良將,但並非“黃埔系”,且早年並未加入國民黨,因而始終都不為蔣介石完全信任。由於臺海危機情況,加上美國人的情面,蔣介石不得不重用孫立人以防衛臺灣,並利用他與美國的良好關系爭取美援。但在孫立人就任陸軍總司令的同時,蔣經國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已將特務網絡滲透至陸軍總司令部,孫的一舉一動盡在其監視之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