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兵變案件經過 孫立人兵變案真相

2016-08-15 21:21:26

  新中國成立前夕,兵敗的國民黨遷移到臺灣,而杜魯門認為蔣介石的政策難以抵抗共產黨,必須需要一位傑出的將領帶領反共親美。而孫立人變成瞭山姆大叔眼中的首選。但1955年孫立人被“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軟禁,這到時是怎麼回事?下面就由中國小編為大傢一一道來。

  遠征緬甸 打出威名

  孫立人字撫民,號仲能,安徽舒城人。1923年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普度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和弗吉尼亞軍事學院。1928年,孫立人學成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任中尉隊長。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次年又率部參加瞭保衛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在軍界嶄露頭角。

  抗日名將孫立人兵變案真相

  1942年初,中國遠征軍首次進入緬甸,與盟軍一起對日作戰。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抵達緬甸。4月17日凌晨,日軍從南北兩處切斷瞭仁安羌公路,並在東、北、南3面設伏,將陸續撤退的英軍7000餘人包圍在仁安羌。4月17日黃昏,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到達賓河北岸,在距離渡口不遠處與日軍展開激戰,經過10多個小時激戰,於18日中午消滅賓河以北日軍,占領渡口。19日清晨,一一三團在山炮、輕重迫擊炮和輕重機槍的掩護下,向賓河以南的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被圍英軍見援兵一到,也強行突圍,日軍被兩面夾擊在火海之中,潰不成軍。4月20日下午,孫立人率部收復仁安羌地區,救出被圍的7000餘名英軍。

  被救的英軍官兵個個熱淚盈眶,向中國官兵豎起大姆指,高呼:“中國萬歲!”“中國軍隊萬歲!”“仁安羌大捷”是第一次緬甸戰役中盟軍公認的唯一勝利,使盟軍不得不對中國軍隊刮目相看。此役是二戰中以少勝多最著名的范例,打破瞭“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2年5月,駐印英軍統領代表女王向孫立人頒發“大不列顛帝國司令”勛章。

  在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孫立人率領訓練有素的新三十八師和以後的新一軍,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北緬,與日軍5個精銳師團連續作戰17個月,所向披靡。孫立人入緬作戰後所創造的奇跡,使他備受各國政要的關註和眾多盟軍將領的尊敬。

  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給孫立人頒發豐功勛章。

  二戰期間歐洲戰區盟軍最高統帥、戰後曾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也對孫立人頗為敬佩,1945年3月底,他電邀孫立人赴歐洲考察,希望結識孫立人這位中國傳奇式的將軍。

  抗日名將孫立人兵變案真相

  孫立人在歐洲訪問期間,二戰期間的風雲人物、四星上將巴頓將軍聽說孫立人要來拜訪他的司令部,立刻表現出一種少有的熱情。他派一支摩托車小隊,在離司令部還有20英裡遠的路口恭迎孫立人。臨別時,巴頓將軍將他所得到的戰利品一枚德國十字勛章和一把手槍贈與孫立人。這對於指揮過百萬大軍且性情高傲的巴頓將軍來說,是極為少見的。

  6月17日,孫立人應邀到英國訪問。在英國陸軍部,英國女王授予孫立人第二枚“大不列顛帝國司令”勛章,再次答謝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在緬甸孟拱郊區援救英印軍第三師七十七旅的友情,表彰孫立人將軍在北緬橫掃日軍5個師團的卓越功勛。

  6月23日,孫立人又應美軍總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的邀請赴美訪問。

  孫立人的歐美之行,在蔣介石看來是“大逆不道”,因而引起蔣介石的猜忌,為他以後的仕途埋下瞭禍根。

  密謀倒蔣 頻頻試探

  1949年,蔣介石在內戰失利後退守臺灣。面對國民黨在大陸兵敗如山倒的局面,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失去瞭信心,開始積極尋找替代人選。

  1949年2月,美國駐華大使館參贊莫成德向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報告說,“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能力強、做事腳踏實地的人,不必聽命蔣介石,亦毋須服從李宗仁聯合政府,而專為臺灣謀福利。孫立人的經驗也許不足,但其他條件卻甚合適”。艾奇遜當即指示,可與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商量,如司徒也同意,則伺機向李宗仁提出以孫立人代替陳誠。

  1949年5月,莫成德回國,向艾奇遜和國傢安全委員會提出:由孫立人主持臺灣政局,以此作為向臺灣提供經濟援助的條件。

  當時,美國國務院主管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臘斯克與艾奇遜一樣,對蔣介石政權的腐敗墮落、喪失民心深惡痛絕,一直積極推動倒蔣運動。1949年秋,他派莫瑞爾去探孫立人的底。孫立人見到莫瑞爾,大發牢騷,但始終沒有正面回答他的提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