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27:53
我在粟裕身邊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管電報。電報在戰爭年代時間性很強,機密性也很強,不是“即刻到”就是“指人譯”。因此,粟裕有個規定,來瞭電報馬上送給他看,不許有一時半刻的耽誤。我開始是嚴格按照要求辦的,但時間久瞭,膽子大瞭起來,為瞭照顧他的休息,就自作主張,對有的自認為電報內容不那麼緊張的(多數是後勤方面的電報),如果正碰上他吃飯和休息,就不立即送給他看。開始時粟裕不知道,有一次,為瞭查一件事,他發現一封電報已經來瞭,我因怕影響他的休息而壓瞭下來。他便嚴肅地對我說:“打仗,時間就是生命,不論哪方面的電報,都不要壓。孫子說,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可見後勤工作的重要。尤其是現在打大規模的運動戰,後勤更是戰爭勝利的保障,你怎麼可以小看呢!”粟裕給我敲瞭警鐘,打那以後,我對任何電報都做到隨收隨送,再也不耽誤瞭。
在誰海戰役的日子裡
1948年9月,濟南戰役即將結束時,粟裕徹夜未眠,我們陪瞭他一個通宵。這一夜,他不是看電報,就是看地圖,或者是接電話、打電話,其餘時間就是在房內、房外來回轉,想問題。等到他把建議發動淮海戰役的電報起草好發給毛澤東,已經是第二天早晨7點多鐘。他進屋休息時,還叮囑工作人員不要考慮他的休息,有電報隨時叫他。毛澤東經慎重考慮,指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粟裕提出這個重要建議,反映瞭他的戰略眼光,這可以說是他作為一個軍事傢的最不尋常之處,能夠從頻繁的軍事行動中脫身出來,冷靜思考具有戰略全局性的大問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粟裕提出的關系戰略全局的重要建議不下10次,如內線殲敵的建議、淮海戰役的建議、上海戰役的建議,均被毛澤東采納。根據和他較長時間的相處、觀察、體會,我覺得他之所以能提出這麼多重要的建議,是和他勤於思考、忘我工作分不開的。他想問題想得深,既想眼前,也想長遠;既想局部,也想全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他都考慮。我經常看到他陷入沉思之中,一起散步時他也是很少說話。這種情況,在每次重大戰役發起之前,或者在考慮向中央提建議時,表現得更為明顯。他每天都看大量的電報,要看不知多少回的地圖,打多少次的電話,親自詢問各方面的情況,因此,他對整個敵情、我情、友情,瞭解得十分細致、周詳。他為瞭進一步加深對團以上幹部的瞭解,除瞭要政治部門給他搞一本詳細的花名冊以外,還要我告訴政治部給他搞瞭一本團職以上幹部相冊,以供他經常翻閱、查看。
1948年10月31日,粟裕又提出一個重大建議。他認為,淮海戰役是中野和華野聯合作戰,這種大規模的戰役,兩大野戰軍不能很好地協調統一是不行的。為瞭統一行動,保證淮海戰役的勝利,他向毛澤東建議,華野歸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他的這個建議11月1日就得到毛澤東的同意。在此基礎上,毛澤東經過半個月的醞釀,決定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粟裕不僅有戰略全局觀點,而且思想境界是很高的,作為16個縱隊36萬大軍的統帥,如果有私心雜念,是不會主動提出這個建議的。
擔子揀重的挑,這是粟裕的一貫思想,也是這樣去做的。在他的戎馬一生中,要算挑淮海戰役這副擔子最重。淮海戰役是分三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殲滅黃伯韜兵團5個軍12萬人的任務交華野承擔瞭。第二階段殲滅黃維兵團的任務雖然交給中野承擔,但華野還派瞭5個縱隊參戰。到瞭第三階段,杜聿明集團30萬人被華野包圍瞭,其擔子沉重可想而知。
有人認為,淮海戰役到瞭第二階段華野的擔子輕瞭,中野的擔子重瞭。從形式上看是這樣,而實質上並不是如此,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可以說是粟裕戰爭生涯中最緊張的時期之一。粟裕自己說,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它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不把黃維兵團解決,讓他和杜聿明集團靠攏,再讓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同杜聿明集團靠攏,形成一個大坨坨,這個事情就不好辦瞭。華野5個縱隊鉗制、阻擊瞭敵人一個“剿總”指揮部、5個兵團,兵力約40餘萬人,距主攻戰場最近隻有五六十公裡,其對全局的影響是可以想見的。再加上華野在幾個方向作戰,情況復雜多變,特別是徐州的敵人全力突圍,作戰方式立即由鉗制、阻擊轉換為追擊、合圍,這些都大大加重瞭指揮員臨機處置的難度。因此他感到緊張,為此曾七天七夜都沒有睡覺,躺在行軍床上指揮戰鬥。直到把黃維兵團解決瞭,他才松瞭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