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武王伐紂:歷史上武王伐紂的政治目是什麼

2016-08-15 21:42:10

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的著名戰例。那麼,你知道武王伐紂有何政治目的性嗎?揭武王伐紂的政治目的。

武王伐紂有何政治目的?

眾所周知,戰爭是政治用別種方式的繼續,即暴力。戰爭是政治的另一種手段,某個國傢或某個階級在戰時所實行的政策,必然是他們在戰前長時期所實行的政策的繼續,隻不過在政策上所實行的方式有所不同,由此可見,無論是那個時代的戰爭,都是同產生他的政治制度不可分離的聯系著,因此,要瞭解武王伐紂的政治目的及引起這次戰爭的原因就應該研究周人在殷商時期與殷商的關系,以及圍繞這種關系所實行的政策,特別研究周人是怎樣促成並導致這場戰爭的發生的政策。

周人的興起及與殷商的關系

周人是一個後起的姬姓部族,興起於今陜甘一帶,十分重視農業。他們認後稷為他們的始祖,並把他尊為農神,西周的農官之長便以“後稷”命名。從後稷到到文王中間有若幹世,《史記·周本紀》、《世本》記載有十五代,依次是後稷(名棄)、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昌,而《漢書》記載有十八代。然而自後稷至文王千餘年,隻經過十幾代是不可能的,後人多對此存疑。
到瞭不窋時代,周人遷徙到戎狄之間。公劉時為瞭發展農業又遷至自然環境優異的豳。到達豳地以後,周人開墾田地、營建房屋、並確立瞭一套舉行祭祀、宴會的禮儀。“京”、“京師”就是源自公劉時代對國都的稱謂。
太王死後,少子季歷繼位。由於與各方諸侯保持友好關系,加之商朝國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斷壯大。商王武乙時期,周開始用武力拓土,首先花瞭三年時間征服鬼方。之後,季歷繼續進攻山西地區的戎狄,在攻打燕京戎時受挫,然而這之後攻克瞭餘無戎。打敗餘無戎後,季歷被商王文丁任命為牧師(一種相當於方伯的職位)。由於季歷將周國的領土大大向西北擴展,受到瞭文丁的猜忌,終於被文丁借機殺死。
季歷死後,其長子昌繼位,是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冊命為西伯。崇侯虎向紂報告瞭西伯對他處死九侯的不滿,西伯因此被紂王囚於羑裡,直到西伯的臣屬向紂王進貢美女財物後他才被赦免。周文王回國後一面勤侍殷王紂,一面又借口征討叛國四處拓土,周的勢力得以大幅度擴張。文王團結諸侯,解決瞭虞、芮兩國的爭端,先後征服瞭犬戎、密(密須)。之後又滅掉瞭山西地區的黎,並攻克盂(又作於、邗)。崇侯虎所在的崇是當時的東方強國,也在激烈的攻城戰之後被周攻占。文王在克崇後遷都到豐,仁政愛民,並建立瞭一套以卿士為首的官制,健全瞭政治機構,積聚瞭一大批有才能的貴族,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武王伐紂是商衰周興的轉折點

武王伐紂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是商衰周興的轉折點。在《尚書 牧誓》中,對這次大戰的經過曾作瞭簡略的記載,是我們瞭解這次大戰的最早文獻。武王伐紂發生在什麼時候?《牧誓》開篇曰:“時甲子昧爽”,僅有紀日,而無明確的年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