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滅吳姑蘇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其歷史背景是什麼

2016-08-15 21:41:49

越滅吳姑蘇之戰是公元前494年的戰爭,其交戰雙方是是吳、越兩國,是兩國在夫椒的戰爭。那麼,越滅吳姑蘇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呢?越滅吳姑蘇之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現在,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越滅吳姑蘇之戰是怎麼發生的以及其歷史背景是什麼吧。

交戰雙方

越國,是中國夏朝、商朝、周朝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大禹的直系後裔。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越國著名君主勾踐消滅吳國,勢力范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

吳國,由華夏族在長江下遊地區建立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吳國第一代君主是吳太伯,姬姓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周文王伯父。由於周太王欲傳位給少子季歷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所以太伯和仲雍便讓位給三弟季歷,並出逃至荊蠻,號勾吳。吳太伯被後世奉為東吳文化的宗祖。
吳國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裡(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並吳國。
越滅吳姑蘇之戰是怎麼發生的?

公元前482年同時也武吳王是夫差十四年春天,吳王北上與諸侯盟會於黃池,想稱霸中原保全周室。六月丙子,越王勾踐伐吳。乙酉,越兵五千人與吳兵交戰。丙戌,俘獲吳國太子友。丁亥,越軍進入吳國。吳人向夫差報告失敗的消息,吳王害怕有人泄露消息,讓會盟的諸侯聽到這個消息,於是怒斬七人於帳前。[36] 七月辛醜,吳王與晉定公爭奪盟主之位。吳王說:“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晉定公說:“在姬姓諸國中隻有我晉國當過霸主。”晉國大夫趙鞅發怒,要攻吳王,這才讓晉定公當瞭盟主。吳王盟會已畢,與晉定公分手,想伐宋國。太宰嚭說:“你能打敗宋國,但你不能留下來占有它。”於是領兵歸國。吳國沒有瞭太子,國內空虛,吳王在外很久,士卒疲憊,於是就派使者帶上厚禮與越國媾和。
公元前478年(夫差十八年),越國更加強大。越王勾踐率兵伐吳,大敗吳兵於笠澤。楚國滅瞭陳國。
公元前476年(夫差二十年),越王勾踐再次伐吳。前475年(夫差二十一年),越兵圍困吳國。前473年(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國打敗吳國。越王勾踐想把吳王夫差流放甬東,給他百戶人傢,讓他住在那裡。吳王說:“我老瞭,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後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於是自殺而死。越王滅掉吳國,殺死瞭太宰嚭,因為他不忠於主上,然後引兵歸國。

越滅吳姑蘇之戰的歷史背景

吳國和越國是地處長江下遊一帶的兩個諸侯國。公元前514年,闔閭(又作闔廬)登上吳國王位,任用逃亡到吳國的楚國貴族伍子胥和齊國人孫武,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備,並制定瞭“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在柏舉之戰擊潰楚軍,占領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省荊州市東北),稱霸東南。
越國定都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楚國為聯越制吳,積極扶植越王允常,使越國力量迅速壯大。周敬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494年),吳、越在夫椒一戰,越慘敗求和,才未亡國。越王勾踐在吳被扣作人質三年,受盡羞辱。回國後勵精圖治,積蓄國力,一心滅吳,史有“臥薪嘗膽”的故事。越對外結好齊、楚、晉等國,采取各種辦法麻痹吳國,慫恿吳國北上中原爭霸,用以消耗其國力。
此戰之後,吳國被越國所滅,吳國滅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