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41:08
楚漢戰爭,顧名思義是指西楚霸王項羽和當時還不是皇帝的劉邦為首的漢軍之爭,當時是秦朝末年,秦二世上位後朝政日益腐敗,人民百姓不堪重負紛紛奮起反抗秦朝被推翻之後,國傢不可一日無君,而當時最有成為皇帝的人就隻有兩大軍團,那就是項羽和劉邦所在的集團。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國傢也不可能有兩個皇帝,所以,這兩大軍團打起來是遲早的事。
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約於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有人說項羽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是其過於剛愎自用,不懂同謀士之言,一個范增還被他氣跑瞭,婦人之仁,鴻門宴就是個例子:猜忌心理太重,且耳根軟,陳平對他用反間計用的 不亦樂乎。項伯屢屢為劉邦做事,他放著不殺,我實在想不起來時為啥,好大喜功且動則大怒,然後幹傻事(這個事件很多)不會用人,且賞罰不明人情味太重 望之不是人君。
項羽失敗的原因
巨鹿之戰前夕,各路抗秦之師雲集,但諸侯軍莫不畏秦,無一敢解巨鹿之圍,就連“名冠諸侯”的楚軍上將軍宋義也是“飲酒高會”,至安陽裹足不前。在這十萬火急的關鍵時刻,項羽“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後又破釜沉舟,燒掉營房,血戰秦軍,克敵制勝。
由此可見,項羽並非優柔寡斷。那麼項羽為何會失敗?其原因有四:
其一:在那場著名的鴻門宴中,項羽要取劉邦頭,易如反掌。但他卻一而再,再而三的錯失良機。難道是項羽不明白這其中的利害關系麼?非也!項羽之所以會失敗,當然並非他自己所說的“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的失敗恰恰在於他自身。在於他自身與生俱來的那種性格稟賦,具體說就是一種源自人的天性的、善的成分。政治鬥爭是殘酷的,也是無情的。因此,政客們往往是絕六情、滅人欲。項羽說到底還是面情軟,有同情心,下不瞭手。鴻門宴上,劉邦處處示弱、口口稱臣,這就打動瞭項羽的惻隱之心、悲憫之心。劉邦恰恰是利用瞭項羽人性中那種善的成分
其二:項羽太重義氣和感情。項羽是一個重義輕利且極重感情的人。對於做人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對於從政則顯然不合時宜。譬如:鴻門宴中,樊噲手持兵器闖入帳中。但項羽卻說:“壯士!”並賜酒肉。這充分說明瞭項羽是一個重義氣講交情的人。即使是命在旦夕的時刻,但還對漢騎司馬呂馬童說:“若非故人乎?”“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到死都不忘成全朋友。
其三,項羽率性而為缺乏政治素養。項羽是一個性情中人。他愛憎分明,喜形於色,口無遮攔,率性而為。這從他少年時見秦始皇出巡曰:“彼可取而代也!”可見端倪。再譬如,在對待女人這個問題上,項羽霸王別姬,一曲“虞兮虞兮奈若何!”催人淚下,千古流傳。可見項羽確實是一個熱血男兒。劉邦天生貪財好色。行軍中沒少幹“打草摟兔子”的勾當。但他在攻下咸陽後竟能“財物無所取”。這說明劉邦有很強的自控能力,能為更大的利益而暫時抑制自己的欲望。這樣的人是很厲害的,當然也是很可怕的。與劉邦的老謀深算相比,項羽有時候近乎天真。譬如,他在意識到對權利的追求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痛苦為代價的時候,於是向劉邦建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其四,項羽還是一個過分看重面子,有著強烈虛榮心的人。即使是在滿身是傷、命在旦夕的時刻還不忘向屬下說句:“你看我幹的怎麼樣?”讀到此處,我幾乎要落淚瞭!這讓我想起瞭死前不忘整冠的孔子的弟子子路。
公元前480年,衛國政變,子路為護主英勇就義。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子路自知難免一死,心想大丈夫死也要死得豪壯,於是便把劍往地下一扔,然後不慌不忙地撿起被敵軍掀倒在地的帽冠,用手指彈去灰塵,端正地戴到頭上,又系好帶子。大聲說:“君子死,冠不免。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時敵軍蜂擁而上,舉刀亂砍,子路頓時被剁成瞭肉醬。
另外,當烏江亭長把船靠在岸邊,苦勸項羽登船回江東,以圖東山再起時,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遂婉言謝絕。如果說項羽當時采納瞭烏江亭長的建議,不是沒有機會的。可以說項羽是心甘情願的、自動退出這場角逐,退出歷史的舞臺。他寧願選擇死亡以此來結束災難,也不願意卷土重來,延續罪惡。這讓我們再次看到瞭項羽身上閃爍著的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