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百萬大兵為何不敵區區的遼國?宋兵有什麼弱點

2016-08-15 21:41:32

  在唐末五代時,藩鎮驕橫,兵亂頻仍,當時社會幾乎大傢都當兵,讀書人像要沒有瞭。開頭軍隊還像樣,以後都變成瞭老弱殘兵。軍隊不能上陣打仗,便把來像罪犯般當勞役用。其時凡當兵的,都要面上刺花字,稱為配軍,防他逃跑。如《水滸傳》裡的宋江武松一類人,臉上刺瞭字,送到某地方軍營中當兵做苦工,人傢罵他賊配軍。這是遠從五代起,直到宋朝,沒有能徹底改。這樣的軍隊,當然沒有用。

  其實這些軍隊,在漢是更役,在唐則是庸。而宋代之所謂役,在漢代卻是地方自治之代表。此種轉變,極不合理。隻因積重難返,宋太祖也隻能在這種軍隊中挑選一批精壯的另外編隊,就叫禁軍。禁軍的挑選,身長體重都有規定,因此禁軍比較像樣;不合這標準的,留在地方作廂軍。廂是城廂之義,廂軍是指駐在各地方城廂的。這些兵,並不要他們上陣打仗,隻在地方當雜差。地方政府有什麼力役,就叫他們做。

  照理,宋代開國第一件該做的事,便是裁兵復員。而宋代卻隻照上面所說的這樣裁,至於復員則始終復不瞭。這也因宋代得天下,並未能真個統一瞭全國。他們的大敵遼國,已經先宋立國有瞭五十多年的歷史。所謂燕雲十六州,早被石敬瑭割贈遼人。當時內蒙大部、遼寧乃及山西、河北的一部分疆土,都在遼人手裡。北方藩籬盡撤,而宋代又建都開封,開封是一片平地,豁露在黃河邊。太行山以東盡是個大平原,騎兵從北南下,三幾天就可到黃河邊。一渡黃河,即達開封城門下。所以宋代立國時沒有國防的。

  倘使能建都洛陽,敵人從北平下來,渡瞭河,由現在的隴海線向西,還需越過鄭州一帶所謂京索之山,勉強還有險可守;若從山西邊塞南下,五臺山雁門關是那裡的內險,可算得第二道國防線,要一氣沖到黃河邊,還不容易。所以建都洛陽還比較好。若能恢復漢唐規模,更向西建都西安,那當然更好。

  但宋太祖為何不建都洛陽西安,而偏要建都開封呢?這也有他的苦衷。因為當時國防線早經殘破,燕雲失地未復,他不得不養兵。養兵要糧食,而當時的軍糧,也已經要全靠長江流域給養。古代所謂大河中原地帶,早在唐末五代殘破不堪,經濟全賴南方支持。由揚州往北有一條運河,這不是元以後的運河,而是從揚州往北沿今隴海線西達開封的,這是隋煬帝以來的所謂通濟渠。米糧到瞭開封,若要再往洛陽運,那時汴渠已壞;若靠陸路運輸,更艱難,要浪費許多人力物力。宋代開國,承接五代一般長期混亂黑暗殘破的局面,沒有力量把軍糧再運洛陽去;長安一片荒涼,更不用提。為要節省一點糧運費用,所以遷就建都在開封。宋太祖當時也講過,將來國傢太平,國都還是要西遷的。

  在當時本有兩個國策,一是先打黃河北岸,把北漢及遼打平瞭,長江流域就可不打自下。這個政策是積極進取的,不過也很危險。假使打瞭敗仗,連退路都沒有。一個是先平長江流域,統一瞭南方,再打北方,這個政策比較持重穩健。宋太祖采瞭第二策,先平南方,卻留著艱難的事給後人做。所以宋太祖臨死,聽他母親話,傳位他弟弟趙匡義,這是宋太宗。太宗即位,曾兩次對遼親征,但都打瞭敗仗。一次是在今北平西直門外去西山頤和園的那條高粱河邊上交戰。這一仗打敗,他自己中瞭箭,回來因創死瞭。在歷史上,這種事是隱諱不講的。

  隻因宋代開國形勢如此,以後就不能裁兵、不能復員,而同時也不敢和遼國再打仗。因為要打就隻能勝、不能敗,敗瞭一退就到黃河邊,國本就動搖。在這種情形下,宋代就變成養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兵。更奇怪的,養瞭兵又不看重他們,卻來竭力提倡文治。這也未可厚非,宋代就因刻意提倡文治,才把晚唐五代一段中國歷史的逆流扭轉過來瞭。在宋人隻想把這些兵隊來抵禦外患,一面提倡文治,重文輕武,好漸漸裁抑軍人跋扈,不再蹈唐末五代覆轍。因此上養兵而愈不得兵之用,以後就愈養愈多。《水滸傳》說林沖是八十三萬禁軍教頭,實際上太祖開國時隻有二十萬軍隊,太宗時有六十六萬,到仁宗時已經有瞭一百二十五萬。

  所以王荊公變法行新政,便要著手裁兵。裁兵的步驟,是想恢復古代民兵制度,來代替當時的傭兵。但民兵制度,急切未易推行到全國,遂有所謂保甲制,先在黃河流域一帶試行。保甲就是把農民就地訓練,希望臨時需要,可以編成軍隊,而又可免除養兵之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