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百萬大兵為何不敵區區的遼國?宋兵有什麼弱點

2016-08-15 21:41:32

  再說當時長城內險,自居庸關到山海關一帶,都已在遼人手裡。遼人倘向南沖來,又怎樣辦呢?真宗時澶淵之盟,即由此形勢下逼成。自宋遼兩國講和以後,宋朝的國防形勢是很可憐的。兩國既不正式開戰,中國人也不好正式佈置邊防,隻獎勵民間種水田,多開渠道,於渠旁多植榆楊。萬一打仗,可以做障礙,稍稍抵禦遼人之大隊騎兵。

  這可說是無法中的辦法,這真是極頂可憐的辦法。但這辦法縱可憐,遼人也懂得,還是時時不許中國開溝渠、種水田。又在冬令時,放隊四出小掠,把中國邊境農村燒殺破殘瞭,讓中國永久不能有沿邊的防禦線,他們可以隨時入侵,如是威脅著中國隻好保持和議。算隻有山西一面,太原向北,還有一道雁門關內險,這就是楊傢將楊老令公楊六郎等守禦的一條線。

  不過這是次要的一線,主要的還是在河北。此線無險可守,主要的國防線算是拒馬河,亦在涿州附近,這是宋代中國不得已的一條可憐的國防線;由此一退下來,就直扣首都開封之國門;再退始是淮南北丘陵地帶,漸漸和黃河流域中原大平原不同;至於過瞭長江,形勢更不同,所以南宋還能守江淮。這是宋代國防上的先天弱點,我們也不能一一怪宋人。

  自然,宋代如果能出一個大有為之主,就國防根本條件論,隻有主動地以攻為守,先要大大地向外攻擊,獲得勝利才能立國,才能再講其他制度;現在是以防禦來保國傢,而且是一種劣勢的防禦,遲早總要失敗,再遷就這一形勢來決定其他制度,自該無一是處瞭。

  其實中國自古立國,也沒有不以戰鬥攻勢立國的。秦始皇帝的萬裡長城,東起大同江,西到甘肅蘭州黃河鐵橋,較之宋代這一條拒馬河,怎好相提並論呢?況且縱使是萬裡長城,也該采用攻勢防禦,所以終於逼出漢武帝的開塞出擊。宋代軍隊又完全用在消極性的防禦上,這固然是受瞭唐代的教訓深,才矯枉過正至於如此。進不可攻,退不可守,兵無用而不能不要兵,始終在國防無辦法狀態下支撐。幸而還是宋代人特別重視讀書人,軍隊雖未整理好,而文治方面仍能復興,以此內部也還沒有出什麼大毛病。其大體得失如是。

  原文載於《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作者:錢穆,出版社:三聯書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