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秦國與趙國之間的軍事實力比較

2016-08-15 21:42:32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的結果是秦國戰勝瞭趙國。秦國在當時國力強盛,而秦楚都想一統江湖。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占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

  長平之戰交戰雙方是誰

  關於國傢:長平之戰交戰雙方當然是秦國和趙國。

  關於將軍:長平之戰交戰雙方是白起、王齕和廉頗,後來交戰雙方就是白起、王齕和趙括。

  長平之戰交戰雙方軍事實力比較

  首先看參戰方兵力:

  趙國約45萬人,秦軍約60萬。

  再看參戰方士兵裝備值:

  在秦孝公之時,秦孝公采用瞭商鞅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使得秦國的經濟有瞭突飛猛進的增長。裝備就更不用說瞭,有錢幹嘛不用好的。

  三看參戰方士兵武力值:

  其實雙方的武力值都差不多,畢竟所處的時代擺在那裡,頂多因著秦國的經濟發達,有更多餘力鍛煉士兵。

  長平之戰兩國國君之間的較量

  生死存亡的戰略決戰,很多君主都選擇禦駕親征,秦昭王不是就甘當民兵司令支援白起嗎?而無所作為的趙孝成王穩坐邯鄲,坐視主力覆滅,自然免不瞭挨罵。

  其實,禦駕親征這事,也不是有膽量就行,還要看天時人事。西漢時劉邦不聽婁敬的良言,跑到邊境去打匈奴,結果引出個白登之圍;宋真宗時,遼國打上門來,主政的寇準力排眾議,保護皇帝上瞭前線,挽救瞭北宋的江山;明英宗時,瓦剌犯邊,太監王振力主皇帝親征,結果50萬大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要不是於謙坐鎮北京,明朝可能就亡瞭。

  趙孝成王禦駕親征,必定與秦昭王的河內民兵碰面,勝算如何?我們先看看兵力對比。東漢末年,承平已久的河內郡也隻有50萬人口,戰國時不可能超過20萬,16歲以上的男性最多8萬。趙孝成王的傢底也不多,邯鄲的守軍隻有10萬掛零,還有30-40萬城市平民,他可以把正規軍全調出來,武裝平民守城。從距離上看,邯鄲到長平直線200公裡,強行軍5天可以趕到,時間上確實來得及。然而,10萬趙國正規軍能不能對付8萬秦國民兵?

  硬拼肯定不是辦法,何況秦昭王還在河內坐鎮,仗打到這份上,雙方的神經都很緊張,趙孝成王不妨用疑兵之計,虛張聲勢,多路推進,造成大軍壓境的假象,對外號稱調動防禦匈奴的北方大軍增援長平,乘秦國的民兵驚慌,一戰可破,通往長平的道路一旦打開,不僅白起的阻援計劃破產,他的3萬奇兵陷入夾擊之中,趙軍也許能扭轉頹勢。

  長平之戰交戰雙方損失人數

  近來學術界對秦坑殺趙軍40萬的數字持懷疑態度。因長平之戰趙投入人數為四十五萬,而秦軍數量不少於此。

  近年不少為趙括翻案之文章引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主張趙括突圍時也重創秦軍,不失為驍勇善戰。然而長平之戰前後由一連串的軍事沖突和大小會戰組成,秦軍和廉頗對峙消耗,後王陵兵敗,秦軍折損五位大將。直到秦王與白起談論時,白起所言“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當指多年來秦國擴張戰爭中累計的兵力傷亡的結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