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唐朝與阿拉伯戰爭有什麼不解真相

2016-08-15 21:44:59

  唐朝是強盛的時候發生的安史之亂,後果是藩鎮割據,而辛亥革命後的狀況比這個還慘,外國人把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定義為中國最黑暗的時期。安史之亂反映瞭唐朝對地方軍閥控制不利,這個禍根要往上查,不能隻怪唐玄宗。安史之亂造成的人口損失在三千萬以上,之後的唐朝人口一直沒有完全恢復。

  其實, 安史之亂之前, 唐朝就已經有瞭一系列的失敗,比如,南詔王國的獨立建國,唐朝曾經發動一連串攻擊,但每次都在萬山叢中被擊敗,前後共死二十餘萬人。在雲南的南詔王國建國的同時,在遙遠的中亞荒漠草原上,唐帝國也受到同樣打擊。有人說,戰爭的起因是"高仙芝私自作主貿然出擊",或者說,"為瞭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以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瞭對石國的戰爭,其實這場戰爭的實質是為瞭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但事實是,引起那場戰爭不是這麼簡單的。

  怛邏斯戰役,西方人叫做 The Battle of Talas. 安西戰區(新疆庫車)司令官高仙芝攻陷石國(烏孜別克塔什幹佈),俘虜瞭它的國王和王子。但王子在途中逃走,告訴中亞諸國,高仙芝如何偽訂和約,如何乘石國不備發動奇襲,以及如何屠殺老弱和劫掠財物。

  中亞諸國被高仙芝的卑鄙行為所激怒,但中亞諸國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唐朝為敵,就向西方的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求援。阿拉伯帝國於七五一年,與高仙芝的三萬餘人的洋華混合兵團開戰。高仙芝所屬的葛羅祿部落派遣軍叛變,與阿拉伯內外夾攻,唐帝國洋華混合兵團崩潰。高仙芝狼狽逃回死傷二萬餘人。

  這是一次重要的戰役,唐朝的衰敗從這個時候就開始瞭,而不是通常人們認為的安史之亂。

  怛邏斯戰役的失敗,主要原因是高仙芝的愚蠢,他的行為導致阿拉伯等國形成瞭聯合陣線 ,也許可以說高仙芝是個名將,但這個戰役至少說明這個名將有一大污點。 關於雙方的軍力,雙方的主將都是厲害角色,軍隊數目雙方有分歧,中國方面的學者說阿拉伯聯軍是10萬,15萬,甚至是20萬,唐朝則是3萬。

  西方學者認為阿拉伯聯軍是7萬,唐朝聯軍是3萬。實際上,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事先並沒有開戰的意圖,導致怛邏斯戰役完全是偶然的,是高仙芝的背信和殘暴引來瞭阿拉伯聯軍,因此,雙方的軍隊數目都不應該超過10萬的。唐朝兵力為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

  葛邏祿部一萬人叛變,唐朝最後損失兩萬,也就是說,唐朝幾乎全軍覆沒。葛邏祿部的叛變是因為戰爭在5天後,唐朝已經顯露敗相,所以叛變。 而國內學者卻把阿拉伯軍隊說成是15~20萬,或者,把戰敗責任推給瞭葛邏祿部的叛變, 給唐朝遮羞,正如那些所謂歷史學者貶低隋朝,醜化清朝,以"創造"出唐朝的偉大一樣。

  為瞭給唐朝的失敗遮羞,有人是這樣說的:“唐與大食七次有記載的較大戰役,打瞭個6:1,大食人撞得個頭破血流。很多人總是拿怛羅斯說事,那戰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安史之亂緊接其後,大唐抽調西域兵力回去鎮壓叛軍,連高仙芝都被抽調而去,後被老年昏庸的玄宗斬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 對此作者真的佩服,最後是誰丟瞭那麼多的土地啊? 人傢失敗1000次但最後得到土地也是勝利啊,作者竟然還在意淫。

據國外史學記載,怛羅斯之戰(The Battle of Talas River ,751 AD),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唯一的一次主要戰爭。此戰在西方是出名的,但出名的不是那場勝利,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都沒怎麼記載這個戰役,可是,這個戰鬥中,阿拉伯人俘虜瞭會造紙的工匠,造紙術就這樣傳到阿拉伯,再由阿拉伯帝國傳給羅馬帝國,造紙術加速瞭西方的文明進程,唐朝的軍事失敗不算什麼,但卻為中國後來造就瞭強大的敵人,唐朝的罪孽深重。在中國,此戰根本談不上什麼出名,因為,中國的歷史學傢或者不提或者淡化 。

  在東北,雲南,西北的三次重大失敗,導致唐朝衰落.而安史之亂徹底的摧毀瞭唐朝,首都被占,宮殿被毀。總之,唐朝是不錯的,但遠沒有教科書上吹的那麼厲害,唐朝的黃金時代到此結束。

  關於安史兵變,唐王朝第九任皇帝李隆基本來是一個英明人物,但他卻在位四十五年,任何英明人物掌握無限權力如此之久,都會墮落。他六十歲時,把他一個兒子的妻子,二十六歲的楊玉環召喚進宮陪他上床,封為貴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弄權,楊國忠向范陽戰區的節度使安祿山索取巨賄,他一口拒絕。楊國忠不能忍受這種輕蔑,遂決心打擊他,誣蔑安祿山謀反,向李隆基一再告密,後來,楊國忠派遣警備部隊包圍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逮捕他的賓客,全部處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