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之戰是怎麼發生的?井陘之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2016-08-15 21:46:04

公元前204年,井陘之戰爆發,是楚漢戰爭的最大的轉折點,此戰以漢軍的勝利告終,並且消滅瞭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並為東進擊齊鋪平瞭道路,從而造就瞭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那麼,井陘之戰是怎麼發生的?井陘之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此戰的交戰雙方

楚軍:以項羽為首的復國之軍。
漢軍:以韓信所帶領的漢軍與項羽交戰。

井陘之戰是怎麼發生的?

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八月,齊、趙諸侯叛亂,項羽率軍前往平亂,聽聞劉邦已定關中,非常憤怒,封鄭昌為韓王,派其前往阻擋劉邦,令蕭公角阻擊彭越。彭越擊敗蕭公角後,張良偽作韓王書給項羽,說劉邦隻想得關中,不會向東用兵,又偽作齊王、梁王書給項羽說齊王準本和梁王齊心協力滅掉楚國。於是項羽放心攻打齊國。 項羽征召九江王英佈,英佈托病不出,派遣手下將領隻率領幾千人前往,項羽因此怨恨英佈。
公元前205年(漢二年)冬,項羽北至城陽,田榮引兵會戰,被項羽擊敗,田榮逃往平原,被平原民殺死。項羽燒毀齊國房屋,將降卒全部坑殺。把擄掠的男女老幼全部遷往北海,死傷無數,齊國人因此聚在一起反叛,田橫趁機收編齊兵數萬反攻城陽,項羽久攻不下。

井陘之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擊敗劉邦,本來看漢軍勢大投靠劉邦的諸侯,看到劉邦戰敗紛紛脫離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選擇中立,嚴重威脅漢軍側翼,為瞭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采納瞭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瞭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派漢軍開辟北方戰場,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側背發展,就是這一戰略計劃的重要環節之一。
公元前205年,曹參、韓信首先率軍擊滅瞭魏王豹,平定魏地。
當時,黃河北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雖然是三個中立割據,但漢為瞭擴大勢力是必須要消滅的三個墻頭草。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於孤立。
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隻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辟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翼迂回,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它得到瞭劉邦的贊許和批準。
井陘之戰以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並為東進擊齊鋪平瞭道路,從而造就瞭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