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若弼智慧滅南陳:如何瞞天過海渡長江

2016-08-15 21:46:17

  隋開皇八年(588年),隋文帝楊堅決意消滅南面的陳朝,實現統一全國的偉業。這一年是陳禎明二年,在位的皇帝是大傢熟悉的陳後主陳叔寶。

  據《資治通鑒》記載,隋文帝出師伐陳,是在這一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太廟祭祖後,隋軍在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的率領下,兵分多路,直取江南。

  大敵當前,荒淫驕侈的陳叔寶沒有一絲即將國破傢亡的危機意識,他自恃長江天險,不采納眾將領請求積極備戰的建議,反而在這年底,大張旗鼓地準備即將到來的元會之慶。什麼是元會呢?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春節。準備元會之慶原本也沒什麼大礙,但荒唐的陳後主竟把自己鎮守軍事重鎮的兩個兒子召回京城。

  這兩個兒子分別是鎮守江洲的南平王陳嶷和鎮守南徐州的永嘉王陳彥。陳後主不僅讓兩個兒子回京,而且還命令沿江鎮防戍守的船隻,全部跟隨二王返回建康。他這樣做,是想在剛剛附降的後梁軍民面前展示國傢的威勢。陳嶷和陳彥接到召令後,率戰船返回建康。這樣一來,綿長的江面上看不見一隻戰船。面對虎視眈眈的隋軍,陳朝原本並不牢固的江防,顯得更為薄弱。

  不多久,隋軍就抵達瞭長江北岸,作為戰略要地,京口、采石兩地形勢危急。有大臣向陳後主建議,從京師調撥軍隊艦船,前往這兩個地方駐守,抵擋隋軍。沒想到陳後主竟聽信讒言,認為這時候從京師調撥軍隊艦船,既影響到元會之慶的排場,也顯得國傢怯弱,而且憑著長江天險,隋軍根本不可能飛渡而過,於是沒有及時向京口、采石增援。

  此時駐紮在京口對面長江北岸的隋軍將領是行軍總管賀若弼。別看賀若弼是員武將,可行軍打仗卻頗有智識。“三十六計”第一計是“瞞天過海”,賀若弼伐陳之戰,被後人視作“瞞天過海”的典型戰例。

  賀若弼率軍駐紮在長江北岸後,幹瞭些什麼呢?據《資治通鑒》記載,賀若弼從幾個方面入手,麻痹長江南岸駐守京口的陳軍。首先,他將軍中的老馬賣掉,大量購買陳朝的船隻,買到手後,將這些船隻偷偷藏起來,然後又購買瞭五六十隻小破船,停在河岸邊。
陳軍窺探得知後,以為隋軍沒有渡江的船隻。其次,賀若弼命令沿江駐守的兵士交接班時,一定要聚集到岸邊,大舉旗幟,營幕遍野。開始一兩次,江對岸的陳軍見瞭,以為隋軍要大舉過江,趕緊調集軍隊加強戒備。但幾次一來,發現這隻是兵士交接班,也就習以為常,疏於防備瞭。除此之外,賀若弼還經常率士卒沿江打獵,人歡馬叫,十分熱鬧。漸漸的,不管江對岸有什麼大動靜,陳軍都不在意瞭。

  此時任南徐州刺史鎮守京口的是誰呢?據《陳書》記載,此人乃陳朝名將蕭摩訶。蕭摩訶原本是侯安都手下大將,因擁立陳後主繼位有功,而被封為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綏建郡公,後又改授侍中、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女兒也被選為太子妃。賀若弼駐師京口對岸,陳後主雖沒有加派軍隊艦船,但將自己的親傢蕭摩訶任為南徐州刺史,駐守江防。

  轉眼到瞭隋開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一,陳朝的元會之慶如期舉行,真是好不熱鬧。據《陳書》記載,這一天是“霧氣四塞”,看來不是個好兆頭。更要命的是,陳後主竟然連蕭摩訶也從京口召回京師,讓親傢也好好感受一下元會之慶的氣氛。

  就在這一天,前期已經做足瞭功課的賀若弼突舉大軍,渡江而來,直襲京口。《隋書》稱,“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也就是說,賀若弼率軍打瞭過來,陳軍都沒有發覺。為什麼反應這麼遲鈍呢?因為他們已經中瞭賀若弼的“瞞天過海”之計。更何況,刺史大人已被召回京師瞭。

  賀若弼兵襲京口,作為軍事重鎮,采石也被隋軍另一員大將韓擒虎攻占。直至此時,見隋軍真的大兵壓境,陳後主才慌瞭手腳。荒唐的是,他竟然設立重賞,征發和尚、道士、尼姑等出傢人服役,真是病急亂投醫。

  正月初六,京口被攻陷,臨危受命的南徐州刺史黃恪遭俘。賀若弼的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攻下京口後,有個士卒跑到民間去買酒,賀若弼知道瞭,將他處以斬刑。京口一戰俘獲的六千多名陳朝士兵,賀若弼全部釋放,並發給他們資糧,同時付給隋文帝的敕書,將他們遣返回鄉。隨後,賀若弼派遣一支隋軍駐紮曲阿(今丹陽),阻擋三吳地區陳軍的北援,自己率隋軍主力隊伍,兵發建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