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為何暴動?國人暴動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發生

2016-08-15 21:46:25

國人為何暴動?周夷王死後,其子周厲王姬胡繼位。為瞭改變朝廷的經濟狀況,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進入謀生。周都鎬京的國人因不滿周厲王的政策,怨聲載道。大臣召穆公(又稱召公虎、邵公)進諫說:“民不堪命矣!”(人們已經受不瞭瞭,都在議論紛紛)周厲王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
在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朝政。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隻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後匆匆地走開,這就是“道路以目”。周厲王得知後十分滿意。對召穆公說:“我有能力制止人們的非議,他們再也不敢議論瞭!”

召穆公勸諫周厲王道:“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啊!這樣堵住人們的嘴,就像堵住瞭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們的嘴被堵住瞭,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周厲王對此卻置若罔聞。

國人暴動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發生

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後,社會矛盾開始激化。到周昭王、周穆王時期,由於貴族內部的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許多失勢的貴族和貧困的士階層,社會地位不斷下降,也在城中與一般平民雜處,成為“國人”的組成部分。另外,在“國人”中還有百工、商賈等工商業者以及社會的下層群眾。
在周代,所營築的城邑通常有兩層城墻,從內到外分別為城和郭,城內稱“國人”,城外的稱“野人”或者“鄙人”。

從經濟背景上

西周的土地基本制度是“井田制”,將大塊的田地分割成九塊,排成“井”字形。中央一塊田地由大傢合耕,收獲歸國傢所有,為公田;其餘八塊收獲物歸各傢所有,為私田。井田制下受田的人,平時向授予者交納貢賦,戰時有服兵役的義務。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權向每一位生活在土地上的貴族和庶民取得貢賦,有權向接收土地者收回土地。[2]
西周行使取得貢賦權的方法有兩種,其一,庶民助耕公田;其二,諸侯采邑主朝覲貢獻。到周夷王時,已有諸侯不朝。同時,隨著私田的不斷開發,使西周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壞。國人不斷依靠從山林湖澤捕魚、打獵營利,這都對西周朝廷的經濟收入造成瞭巨大的威脅。

從政治背景上

周懿王死後,他的叔叔,也就是共王的弟弟辟即王位,是為孝王。孝王死後,懿王的太子燮在諸侯們的幫助下,又重新奪回瞭王位,是為夷王。這兩次不正常的王位繼承,反映統治階級對最高權力爭奪的公開化,周王與諸侯之間的禮制規范也遭到破壞,周王對臣下的濫用權力的事件不斷發生,密康公因為沒有將三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獻給共王,一年後即遭滅國之災,由於夷王是依靠諸侯的力量才奪回王位,他的權威受到傷害,地位動搖。此時的周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已經非常尖銳。
國人暴動後,周厲王任無法回到鎬京,太子靜也不能馬上繼位為王。在這種形勢下,召公與周公代行王政,並改稱年號為“共和”,史稱:“周召共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