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下之戰是怎麼發生的 核下之戰的背景是什麼

2016-08-15 21:49:41

核下之戰是發生在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那麼,核下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呢?核下之戰有什麼歷史背景?核下之戰的結果又是什麼?請隨小編一起來瞭解下吧。

核下之戰的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四年八月,項羽、劉邦在滎陽、成皋已相持兩年多。項羽因腹背受敵,少食無助,被迫與劉邦訂立和,以鴻溝(古運河名)為界,東歸楚、西屬漢。九月,項羽按約東歸。劉邦采納張良、陳平建議,乘項羽無備,楚軍饑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並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因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漢軍大敗。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瞭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營佈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核下之戰發生的全過程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占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佈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瞭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一說在今河南鹿邑縣境內),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中國歷史上十大戰爭 韓信、彭越、英佈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十二月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進攻受挫後退,在楚軍準備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回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著,這時韓信帶領大軍翻身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楚軍雖敗,但漢軍亦傷亡慘重,僵持中,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瞭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
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劉軍斬首楚軍8萬,項羽自殺。
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瞭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瞭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瞭中國,奠定瞭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