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56:10
3月23日,發生的福建南平慘案讓人看瞭極度心痛,這讓我想起去年發生在德國溫嫩登慘 烈的校園槍擊案。發生這一系列慘案,兇手是怎樣的一種心理?也許隻有心理學專傢可以幫我們分析一下。我是一直揪著心看這篇文章的,但願這樣的事永遠不要再 發生!(閱讀註:希望這篇文章不會影響大傢的心情)
原文:他們為何成校園殺手?
作者:武志紅(心理學專 傢)
11日,德國斯圖加特市附近小鎮溫嫩登的 艾伯特維爾中學發生慘烈的校園槍擊案,去年從該校畢業的17歲男孩蒂姆·克雷奇默,持口徑為9毫米的貝雷塔手槍槍殺16人後自殺。
據報 道,16人中有12人是在校園遇害。並且,這12人中,有8名是女學生,3名是女教師, 隻有1名是男學生。此外,這12名遇害者全是被克雷奇默擊中頭部。這顯示,克雷奇默是刻意選擇女性為目標的。
毫無疑問,克雷奇默行兇時對女 性充滿仇恨。被他所殺的3名女教師,為瞭保護自己的學生而站在 瞭克雷奇默的面前,這種人性的光輝似乎絲毫不能感召他的魔性,他在槍殺她們時沒有絲毫的猶豫。
這到底是為什麼?幾乎每一年,全球范圍內都會 發生數起校園慘案,這些兇手們為何對自己的同學 和老師如此仇恨?
目前的報道中,關於克雷奇默制造的慘案,有以下一些細節:
1. 克雷奇默曾兩次進入一個教室,他第二次進去後大喊:“你們全都死瞭嗎?”
2.在一個網絡賬號中,克雷奇默的個人說明是:“我喜歡什麼?什麼 也不喜歡。我憎恨什麼?什麼也不憎恨。”
3.行兇前6小時,他在網絡聊天室中宣稱:“你們明天將聽到我的消息,記住一個叫溫嫩登的地 名……我已經受夠瞭,我厭倦瞭這樣的生活,他們總是嘲笑我,沒有人意識到我的存在。”
4.12歲的女孩法比恩·伯姆說,克雷奇默三周前給她 看瞭一封寫給他父母的信,“他對父母寫 道,他正在經歷痛苦,無法繼續下去。”
這些是可靠的細節,此外還有一些未必可靠的細節。所謂可靠的 細節,即是當事人對自己的描繪。 所謂未必可靠的細節,是其他人對當事人的說法。做心理分析的話,這是很關鍵的一點。因為,理解是很難的。當我們猜測別人的時候,經常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 題,並且會依照自己已有的觀點選擇一些事實而遺忘另一些事實,更重要的是,我們甚至會為瞭驗證自己的觀點而有意無意地去捏造一些事實。
所 以,做心理分析的關鍵是關註當事人自己的說法,這比什麼都重要。當事人自己很多時候也會自 欺欺人,但透過這種自欺欺人仍可以看到事實的根本。
譬 如,國內媒體在翻譯國外的稿件時,引用“知情人士”的話說,克雷奇默行兇前一天晚上向一個 女孩求愛而被拒絕,於是徹底陷入絕望,這種細節,就不是足夠可靠的細節,盡管它看起來合情合理。
從那些可靠的細節中,可以看到,克雷奇默在 行兇前陷入瞭“痛苦”,以至於他覺得生命“無法繼 續下去”瞭。或者說,他再也無法承受瞭。這又是為什麼?他的父親經營著有20餘名雇員的公司,有大奔馳,即便在德國也算是富裕人傢。並且,他在校園裡也算 有過小小的輝煌——他曾拿過全校的乒乓球比賽冠軍。
那麼,他的“痛苦”是什麼?在德國不同中國,學習成績平平或許不算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荒唐的邏輯:我打她,她就不離開我瞭
克雷奇默在自己網絡賬號的個人說明中給出瞭一 些答案。他寫道,“什麼也不喜歡……什麼也不憎 恨”。仿佛是,盡管隻有17歲,但他對生命似乎沒有什麼熱情瞭。
然而,有一個事情,我們很 難沒有熱情的,那幾乎是生命的底線。那就是愛情。並且,致命的一點 是,處境越是艱難的人,常常對愛情越容易抱著極大的期望。
這種期望的含 義是,我的生命已經不能被其他事情點亮瞭,我渴望愛情,這種看起來最有魔力的事 情把我的生命點亮。
一個男孩對我說,他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 情,但他隱隱有感覺,假若他能追到中意的女孩,他的生 命熱情就會被點燃起來,他就能對學習和生活投入熱情瞭。
但是,這是一種悖論。通常 是,我們首先是在其他地方實現瞭自己的生命價值,然後我們才能更好 地吸引異性。相反,假若我們在其他地方難以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異性的垂青一般也更難降臨。
和我聊到最後,那個男孩最後改變瞭他的邏輯,他 說,原來他想通過戀愛來找到自己的價值,現在 他要先找到自己的價值再去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