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06:50
梁啟超曾問道:為什麼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卻沒有成為一個海洋大國?答案很簡單:航海有著較大風險。
面對浩渺無垠的大海,忽必烈感到太可怕,幹脆把它禁瞭。元朝前後一共搞瞭四次海禁,四次關閉市舶司,禁止平民出海貿易。
封建君王周圍如果聚集著一批不敢合理冒險,而隻知附和之徒,會造成君王的乾綱獨斷和剛愎自用。制度就是這樣鑄就人生的性情,兩者互動的關鍵,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已習慣於聽取贊歌和無休止的附和。
渤海灣的颶風使元朝的航海停止瞭,並不等於大海暴虐得不敢讓人親近。就在此時,仍有幾位外國人乘海船穿越印度洋來到中國,那就是威尼斯的商人尼古拉兄弟和 馬可·波羅。後來,一個名叫魯思梯謙的作傢,把馬可·波羅講述的故事記錄下來,這就是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
水資源的分佈決定瞭世界文明的版圖,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大多發生在海洋性氣候的地域。大海能將世界連在一起,任何先進的社會制度和科學技術,都是建立 在敢於弄海並不斷進取的民族性格的基礎上。回望人類嬗變演進的歷程,大航海時代是一個重大轉折。各大洲之間因為海洋阻擋而互相隔絕的狀況被逐漸打破。當 然,這種轉折伴隨著巨大的悲慘和痛苦。
要不是至元二十九年渤海灣那場颶風,或者颶風襲過,元朝統治者能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中華民族的歷史也許會因此而改寫。
歷史無情。而對於歷史,最好的認識是沉思。
(摘自《思想有多遠》,文/顧伯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