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06:50
公元1292年,也是元朝至元二十九年。那年農歷八月十六。
這天,從天文歷法上講沒有什麼特別,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正分秒不誤地完成它的自轉。但回眸人類歷史長河,這是一個極不平凡的日子:當時的元世祖忽必烈,這 位曾在遼闊的草原上馳騁千裡的第五代蒙古大汗,下瞭新的一輪禁海令,使已經啟動駛向海洋的中國巨輪又緩緩地拋下瞭鐵錨。東方大國的航海夢被撕碎瞭。
至此,走向大海的一次機遇,與中華民族匆匆邂逅卻又擦身而過,剛剛閃出的一道窺見海洋的歷史門縫,又緊緊關上瞭。
這一切,都緣於渤海灣上一次偶然的颶風。
歷史的拐彎,常從不經意的事開始。乍一看來,似乎純屬偶然;仔細一想,偶然中帶有必然。
元朝建國伊始,戰火徐徐熄滅,鼓角漸漸遠去,全國統一,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國內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又開始頻繁起來。全國的統治中心—大都城,以首善之 區的特有魅力,吸引四面八方的有志人士,人口驟然超過40萬。人丁興旺當然是件好事,但哪有這麼多糧食來養活他們。運糧的運河又太長,一艘漕船從江南至大 都城耗時太久,耗資巨大,朝廷對此十分焦慮。
至元年間,京師幾度糧荒,引發居民的騷亂。成群結隊的饑民擁入大都城,米店紛紛關門停業,不法糧商乘機哄抬米價,饑民隻能望米興嘆。整個大都城陷入瞭無糧 的恐慌中。於是,忽必烈采取瞭“兩手抓”的辦法:一手是將規模宏大的引水工程擇日開工,以期通過運河漕運減輕糧荒的壓力;另一手是采納丞相伯顏的建議,按 照元軍攻破南宋都城臨安後,搬運亡宋庫藏圖書籍物等走的海道,沿此道漕運,以解京都困危。至元二十八年十一月,當忽必烈得知當年海漕運糧達210萬石時, 興奮不已:“這樣一來,朕看完全可以罷江淮漕運,就用海道運糧瞭。”
開發海運,發展航海,也許忽必烈當時並未想到這一決策的意義,但事實上拉開瞭中華民族真正與大海打交道的偉大序幕。
艱辛的航海表明,隻要邁出一步,接著就會有傲睨大海的第二步、第三步。這時的元朝統治者,已開始考慮開辟海上航運的近期目標和遠景規劃。據《元海運志》中 記載,至元初期已有瞭第一條海運航線,全程在黃海沿岸逆水行舟,離岸也近,運量較小;1292年開辟瞭第二條海運航線,部分地利用瞭黃海暖流,在夏季還利 用瞭南季風,航行時間大為縮短;航海傢殷明略又計劃開辟第三條航線,幾乎完全擺脫瞭黃海沿岸的流向。
隨著美好的航海計劃一步步實現,骨子裡推崇“傢天下”觀念的忽必烈,心潮澎湃,思緒萬千。隨即,他朱筆一揮,又一段征服海洋的航海歷程轟轟烈烈地展開瞭。
王者的意志,就是士兵們前仆後繼的誓言,就是民夫和百姓的勞動號子。一時間,渤海灣人山人海,海濤聲和號子聲交織在一起。造船的同時,從士兵中挑選水手、組織訓練,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然而,這一年八月十六,一場罕見的海上颶風突襲渤海灣。午時,天氣悶熱。到瞭申時,黑雲像妖魔一般在空中奔跑,雷電和石頭似的雨點互相攻擊。海上掀起叫人心驚膽戰的巨浪,仿佛要把所有的承載物統統壓下去,把它們切斷,劈開,卷走。船隻在狂怒地搖擺著,互相撞擊著。
瞬間,元帝國正航行在這個區域的92艘南糧北運的船隻和正在建造尚未成形的雛船全部被巨浪卷走,官員、軍人、水手、工匠、民工,以及隨船、隨工傢屬無一生還,全部漕糧也隨船沉入海底。
面對海上慘劇,忽必烈弄海的雄心開始動搖瞭。以武臣為代表的“主海派”認為:海道漕運雖有海上風險,但隻要采取措施確保航路安全暢通完全可以,量大費低。 而以文官為代表的“主河派”認為:海道漕運遠在海上,普通百姓看不見;運河漕運就不一樣瞭,每一艘船都從百姓眼皮底下運過,心中踏實,對朝廷也會產生一種 信賴,有凝聚民心的作用。
雙方爭執正酣,傳來瞭郭守敬疏通運河北段竣工的消息。至此,“主河派”幾乎沒有太大的阻力便占據瞭上風,忽必烈把目光重新收回到規避風險的內陸運河建設上。元初這場曇花一現的航海運動最後以悲劇告終。
歷史常常有很大的慣性。後來,明清兩朝除瞭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外,再也沒有類似的遠航,“禁海令”倒是下瞭不少,近代中國也因此難逃閉關自守、衰朽沒落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