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09:29
在我沒有看到這篇文章之前,有幾個困惑:
來自:劉未鵬 | Mind Hacks(這傢夥,惜字如金,常常幾個月才寫篇博文,卻精妙絕倫)
原文:暗時間
如果你有一臺計算機,你裝瞭一個系統之後就整天把它擱置在那裡,你覺得這臺計算機被實際使用瞭嗎?沒有。因為CPU整天運行的就是空閑進程。運行空閑進程也是一天,運行大數據量計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對於CPU來說同樣的一天,價值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大腦也是如此。
善於利用思維時間的人,可以無形中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從而實際意義上能比別人多活很多年。我們經常聽說“心理年齡”這個詞,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 理年齡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領悟一個道理,因為他們是被動領悟——隻有在現實撞到他臉上的時候才感到疼,疼完瞭之後還是不記得時時提醒自己,結果很快時 過境遷拋之腦後,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個坑的時候早忘瞭曾經跌過跟頭瞭,像這樣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裡,否則遺忘的效率總是大過吃虧長的記性。善於利用思維 時間的人則能夠在重要的事情上時時主動提醒自己,將臨時的記憶變成硬編碼的行為習慣。
每個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樣快,但每個人的生命卻不是。衡量一個人生活瞭多少年,應該用思維時間來計算。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就呆在一個為他特殊建造的無菌保護室裡,沒有社會交往,沒有知識獲取,度過瞭18年,你會不會認為他成年瞭?
認為時間對每個人是均等的是一個錯覺,認為別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如果你正在學習一門專業,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數來衡量,很 容易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投入瞭不少時間,然而其實,“投入時間”這個說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實際投入的是時間和效率的乘積。你可以“投入”很多時間在一件 事情上面,卻發現毫無進展,因為你沒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學習的東西常駐在你的大腦中,時刻給予它最高的優先級。你走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做夢的時候 心心念念想的就是這件事情,你的CPU總是分配給它,這個時候你的思維時間就被利用到瞭極致,你投入的時間就真正等於瞭實際流逝的時間,因為你的CPU是 滿載的。
如果你有做總結的習慣,你在度過一段時間之後總結自己在某某領域投入瞭多少時間,建議千萬不要粗略地去計算有多少天下班後拿起書來翻看過,因為這樣 你也許會發現書倒是常翻,但領悟卻不見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時間不少,收益卻不見得那麼大。因為看書並記住書中的東西隻是記憶,並沒有涉及推理,隻有靠推理 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部分推理的過程就是你的思維時間,也是人一生中占據一個顯著比例的“暗時間”,你走路、買菜、洗臉洗手、坐公車、逛街、出遊、吃飯、睡覺,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思考,反芻和消化平時看和讀的東西,讓你的認識能夠脫離照本宣科的層面。這段時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將會產生龐大的效應。
能夠充分利用暗時間的人將無形中多出一大塊生命,你也許會發現這樣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麼的就是比你走得更遠。比如我就經常發現一些國外的牛人們為什麼不僅學習牛逼,連“業餘”玩兒的東東也都搞得特牛逼,一點都不業餘(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個牛人,粒子物理教授,同時是世界撲克大賽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計獎金拿瞭六百多萬刀),你會奇怪,這些傢夥到底哪來的時間,居然可以在不止一個領域做到卓越?
程序員們都知道,任務切換需要耗費許多額外的花銷,通俗地來講,首先需要保存當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夠順利切換回來,然後要加載目標任務的上下文。如果一個系統不停地在多個任務之間來回倒騰,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在上下文切換上,無形中浪費很多的時間。
相比之下,如果隻做一件任務,就不會有此損失。這就是為什麼專註的人比不專註的人時間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務切換的暗時間看似非常不明顯,甚至很多人認為“多任務”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時候的確是),但日積月累起來就會發現,消耗在切換上的時間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