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2016-08-15 23:09:45

美國的精英教育多種多樣,也有 許多失敗的傢庭。但是,被社會奉為主流的精英教育,特別是針對那些精英傢庭的孩子的精英教育,所強調的一個 基本點是如何去掉孩子意識中的entitlement意識,讓他們意識到一切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掙來。而要成為精英,就必須有“領袖才能”。這種才能體現 在和民眾的溝通能力上。所以,精英教育強調的是如何瞭解下層社會,而不是自己的小圈子裡玩什麼。

我們的精英教育則正好相反:培養的就 是人傢想去掉的entitlement的意識。高爾夫就是這種entitlement之一。我們強調 的,不是精英向社會提供什麼服務,而是精英要從社會中享受什麼。人傢註重的是創造,我們註重的是揮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所以 成為千古名訓,大概是因為很少有人這樣做而變得格外珍惜瞭吧。高爾夫課顯然是有高度的前瞻性:它對那些大部分還一事無成的學生傳達的信息就是怎麼先天下之 樂而樂,甚至在天下皆憂時怎麼自己獨樂。這難道不是世界一流的培養敗傢子的課程嗎?

撒切爾夫人說中國永遠無法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這樣的文化精神。我看這是至理名言。中國還沒有富,怎麼富的門路也沒有找到,但富瞭後如何揮霍已經被設計得如此精致。難道這就是中國的未來?

就連百度也知道:

中國俗語古人說“富不過三代”,完整的是“道德傳傢,十代以上,耕讀傳傢次之,詩書傳傢又次之,富貴傳傢,不過三代。”
出處: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演變而來。
點 評:其實,“富不過三代。”這並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則。看看美國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佈斯等傢族,哪裡有三代而衰的?再看日本,一個買賣往 往從江戶時代就開始,至今傢門興旺。“富不過三代”其實很有中國特色。全球100傢傢族企業榮登《胡潤全球最古老的傢族企業榜》,第一名是著名的日本大阪 寺廟建築企業金剛組,傳到第40代,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榜單中沒有一傢中國的傢族企業。
這100傢長壽企業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和日本。其中英、法、美名列前三位,各有17傢、16傢、15傢,而日本也有10傢,第100名傢族企業也有超過225年的歷史。
中國為什麼會出現富不過三代的現象呢?有人說是因為富豪們的紈絝子多,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最終的原因,其實中國古代的富豪傢教甚嚴熟讀聖賢之書。不可 能每個富豪傢都出現紈絝子弟,其最終原因是中國人有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中國古代的富人常常有幾個老婆,幾個老婆又生多個孩子,當富豪死後傢產被多個兒子 所分薄,富豪們的兒子第二代也是富裕的,他們也娶幾個老婆,生多個兒子,到第三代,後代上百人,所以第三代時已經沒有財產可分瞭。

附:案例分析(文章太長,做點摘錄)

不久前,有一傢著名的律師樓,請我為一宗民事訴訟案作所謂專傢證人,或文化背景證人。本案涉及到祖孫三代並夾雜著嫡系和庶出的財產糾紛,這就引出瞭中國傳統的分傢與諸子均產的問題。我發現,涉案的這個大傢族正趨於沒落,似乎應驗瞭人們常說的“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在中國歷史上,為什麼這個魔咒總是得到應驗?原因諸多,如政治變遷,子弟敗傢等,但最主要在於傳統的分傢習俗。在對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延續問題的研究中, 人們忽略瞭一個基礎性的因素:在古代社會相同的歷史階段上,西歐和日本實行傢產的長子繼承制,而在中國則通行諸子均產為主幹繼承方式。俗話說:“樹大分 杈,兒大分傢。”每一個傢庭發展到一定時期就會產生分傢。傢庭本身就由婚姻——生育——聚產——分傢(繼承)等多環節構成的動態鏈接。有學者根據清代徽州 分傢案例的研究,認為“分傢”是下一輪傢庭循環周期的起點,但也是走向進一步衰敗的開端。

“富不過三代”魔咒的真正奧秘就在於上述所謂諸子均 產的繼承模式。這種數千年的習俗決定瞭中華民族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傢庭,上至名門望族,下至平頭百姓,其財產永遠深陷於“分散—積累—分散”, 即某種聚與分、聯與斷、興與衰、生與亡的悲情循環過程,而從來無法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積累和擴張機制。在所有兒子平均分產的習慣下,很難真正發傢致富。為 數很少的傢庭從其不斷擴大田地占有量來說,似乎是在進行著積累,但隨著下一代的長成又不可避免地分割著積累起來的田產。這就很難像西歐那樣為資本的原始積 累提供歷史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