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2016-08-15 23:09:45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個奇特的現象,許多威勢赫赫的大富大貴之傢,到敗傢時“忽喇喇如大廈傾”,正如黃炎培先生總結的國傢興亡的歷史怪圈那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為此後人不無感慨地概括為“富不過三代”!有一代創,二代守,三代耗,四代敗的說法。

所謂“三代”並非一個確切的時限,隻是講富貴不能長久而已。有的可能當代、二代即衰落,有的可能四代、五代。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怪現象?許多人在分析研究,得出不少答案,本人認為,是社會體制與人的本性共同造成瞭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政治變動。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王朝更替頻繁;即使不是王朝更替時,皇位更替頻繁,每當王朝更替或皇位易主時,都會有人升天有人入地,這就是所謂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古代社會還有伴君如伴虎的說法,隨時隨地都有身敗名裂的危險,其范例比比皆是。秦朝李斯、漢朝田玢、竇嬰、宋朝蔡京、賈似道、明朝的嚴蒿、 清朝和紳等均為朝庭重臣,富甲一方,都是當代而敗亡;漢初名將周勃、灌嬰、衛青、霍光等,其後代鮮有善終者。尤其是明太祖朱元彰時期,大臣上朝如同生離死 別,直到平安回來才能慶幸今天還活著!政治變動,龍眼無恩是中國人富貴不能長久的原因之一。

二是人的本性。一般是首代創業者都是競競業業,吃苦耐勞,勤儉持傢,奮發向上,終於創下瞭偌大傢業;二代人目睹父輩創業的艱辛,受到父輩的教育影響,還能 夠守住傢業甚至還有發展。但三代、四代人則不然,他們從小享受父祖輩的福蔭,儀仗父祖輩的權勢,周圍馬屁精環侍,真的是心想事成,不但進取心消失殆盡,還 有不少成瞭紈絝子弟,甚至成瞭“衙內”、“惡少”,橫行鄉裡,為害一方,吃喝玩樂,無所不為。長輩再不註意引導,溺愛嬌縱,不成敗傢子都難。

三是國傢體制形成的教子觀念。這是一個比較深層次的問題,西方國傢在這方面優於我們。他們不少人縱然是潑天之富,一般也不任由子女揮霍,而是鼓勵子女獨 立,引導他們自己創業。象世界第一富豪比爾.蓋茨、第二富豪巴菲特,他們均將多數財產捐獻給瞭公益事業,隻將少部分留給兒女。這樣的做法使子女們依賴性大 大降低,自立能力反而全面加強。而我們的體制造就瞭自古以來的“傢天下”意識,國與傢不分,權位與財產在可能的情況下都要“下傳子”,這種意識形態的形成 也是中國富豪不願投身公益事業的重要原因。

再看看反智書生薛湧是怎麼說的?

北 大要建高爾夫練習場,立即引起公共關系危機,最後這一貴族計劃不瞭瞭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0月14日,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宣 佈:“兩個月後,目前國內最漂亮的高爾夫球練習場將在廈門大學建成投入使用。今年06級廈大學生都要上高爾夫球課,其中對管理、法學、經濟、軟件學院的學 生還是必修課,每個學生都要學會打高爾夫球。”據說這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放之四 海而皆準的規則。看看美國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佈斯等傢族,哪裡有三代而 衰的?再看日本,一個買賣往往從江戶時代就開始,至今傢門興旺。“富不過三代”其實很有中國特色。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中國傳統中有深厚的培養敗傢子 的傳統。

看看廈門大學的創舉就明白:精英教育,就是要讓幾個專業的學生把高爾夫球當必修課。你到世界找找,哪個國傢有?這大概可以進 吉尼斯世界記 錄大全瞭。我們為什麼能這樣獨步於世?因為我們對精英有與眾不同的理解:精英就是人上之人,就必須具有享受人上之人的生活的訓練。以中國的國情,高爾夫是 一般人玩不起的,是絕對的上流社會的運動。所以,不僅大學要建高爾夫練習場,上海等地的新貴們,一天價把六七歲的孩子就送到貴族學校學習高爾夫。惹得美國 人把這種事情登到《紐約時報》上,讓大傢看暴發戶的熱鬧。

美國的情況如何呢?在人傢那裡,精英的傢庭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繼續成為精英。但是,人傢精英的概念明顯不同。這一點,我在《美國是如何培養 精英的》和《精英的階梯》 中有瞭比較詳細的交代。比如,美國的報紙上常有討論:富裕的傢庭如何向孩子解釋傢裡的財產?許多富人特別註意不讓孩子知道自己是 富人,以防他們小小年紀就因為覺得有依靠而不思進取。但有些傢庭的財富是蓋不住的,比如豪宅、飛機、遊艇等等,怎麼可以讓孩子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傢長 常常想盡辦法,讓孩子覺得這些財富和自己無關。更有蓋茨,巴菲特這種,早早把財產捐瞭。我一個朋友,不算有錢人,但父親是一常青藤的前校長,丈夫是另一常 青藤的終身教授,說她文化貴族不應該說過分。她就堅持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覺得私立學校容易在富傢子弟中培養一種entitlement(大致可以翻譯為 “理所當然的特權”)。還有一些傢庭,幹脆自己掏腰包,讓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亞的貧民窟當志願人員。